近日,2025年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發布,其中集成電路被多次提及。
2024年,深圳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5%,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42.3%。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5萬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96家、總數達1025家,新增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9家、總數達95家,增量均居全國城市首位。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與空天產業集群增加值分別增長12.7%、15.9%、26.4%。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69.2%、占全國22.3%;汽車產量躍居全國城市首位。
科技創新邁上新臺階。全社會研發投入2236.6億元、增長18.9%,連續9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總量躍居全國城市第二,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提升至6.46%。深圳獲評26項國家科學技術獎,量子糾錯新方案、天氣預報人工智能大模型入選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高溫超導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綜合平臺建成通線。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原生鴻蒙正式商用。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居全國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連續5年排名全球第二。
據覃偉中介紹,2024年深圳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產量分別增長16.0%、31.8%、9.3%,分別占全國14.8%、24.1%、23.4%。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交易中心交易額905億元。新型工業化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1.4%、占規上工業比重68.2%。建成投產九龍山工業園、方正微電子第三代半導體、欣旺達鋰離子電池、貝特瑞硅基負極材料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深汕比亞迪三期等2個百億元級、11個10億元級以上項目。
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出臺“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規劃政策2.0版、空間布局規劃和20個先進制造業園區空間保障指引,組建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醫藥和醫療器械三個重點產業辦公室,實施車規級芯片和功率半導體、新一代衛星通信智能終端等7項行動計劃。智能終端、智能傳感器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支持企業承接高端芯片、精密儀器等領域34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150個“深研”基礎研究、275個“重研”產業科技攻關項目,下一代網絡通信、集成電路、高性能材料、核心軟件、合成生物、具身智能等領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在2025年工作安排中,覃偉中提到,電子元器件和集成電路國際交易中心交易額1000億元。同時加快建設全球領先的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建成投產華潤微電子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深汕比亞迪三期四期等項目,加快推進比亞迪全球研發中心、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邁瑞醫療高端儀器、華星光電高世代面板配套、鄱陽科技園等項目,開工建設西門子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立訊精密智能模組、惠科新能源、海克斯康等先進制造業項目。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培育工業垂直大模型,新增國家級智能工廠2家以上。
推動產業加快向高向新向優升級。主動適應并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發展壯大“20+8”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鞏固提升電子信息、汽車、新能源等產業在全球版圖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實施“ICT+”行動、培育“第二增長曲線”;全力競逐人工智能、低空與空天等產業新賽道,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加快算法理論、智算芯片、具身智能、高階智駕、端側輕量化模型等核心突破,打造超智協同、異構融合、訓推一體、普惠泛在的可持續算力供給體系,豐富發展人工智能終端新產品;推動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高性能材料、機器人、高端裝備等產業創新集聚發展。
此外,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支持深圳大學建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深圳技術大學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成投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加快建設深圳海洋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深圳)高等研究院。高水平建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命科學、新材料等前沿學科。提升研究生、留學生培養規模和質量,強化“留學深圳”品牌和能力建設。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推動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獲批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