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變革浪潮來襲,新技術、新應用層出不窮,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如何及時跟進前沿知識技術,避免教材陳舊、教學滯后?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回答道,如今,高校教師的角色,正在逐漸從“傳授者”轉變為“啟發者”,鼓勵師生共同探討、學習。這也對學生的能力素質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領域協同的能力,成為同學們應重點培養的核心能力。
本次兩會上,張榮重點關注了教育高水平對外開放、教育評價改革等領域。他認為,要通過高校海外辦學開展基礎研究、高新技術研發、全球治理等多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體系,聚集創新資源要素,同時,要統籌謀劃、聚力推動高等教育評價改革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更多實質性突破,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新生態,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更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
“高校要不斷拓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廣度和深度。”聚焦復合型人才需求,張榮認為,高校應把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作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圍繞服務國家戰略、解決重大科學挑戰,瞄準新興方向和前沿領域,加快交叉學科建設。同時,高校應構建跨學科融通的培養體系,打破傳統學科界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
張榮表示:“對高等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核心能力,比如復雜問題解決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溝通協作能力等。可通過設置跨學科創新項目,鼓勵學生運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復雜現實問題。同時,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時代,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應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自主探索意識,提升主動獲取知識和發現知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