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港交所網站顯示,天域半導體成立于2009年,總部位于廣東東莞松山湖,是中國第一家從事研發碳化硅 (SiC) 外延晶片的創業公司。兩位東莞60后創始人跨界創業十余年,不僅填補了國內碳化硅外延片的市場空白,更是干出了中國第一、全球第三的傲人成績。
歷經7輪融資的天域半導體的身后,更是集結了華為哈勃、比亞迪、上汽尚頎、海爾資本等大牌產業資本,還不乏廣東、南昌等地的政府基金。截止2024年11月,公司估值達到約152億元。
近年來,東莞致力于把松山湖打造成科技中心和半導體產業集群,不僅有華為、大疆創新這樣的科技巨頭,更是引進培育生益科技、中圖半導體、天域半導體、賽微微電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
跨界搞芯片,干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天域半導體可以說是創始人跨界創業的代表了。
聯合創始人李錫光1967年出生于東莞市萬江區,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行政管理專業。他目前擔任天域半導體的董事長、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同時還是南方半導體的董事長、董事兼總經理。早在2000年前后,李錫光就開始管理一家水泥公司和一家音像光碟公司,展現出卓越的跨行業管理能力。
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歐陽忠1963年出生于東莞,早年從事醫生職業,后在萬江區政府任職。目前,他除了擔任天域半導體的監事外,還管理著一家東莞房地產企業,并擔任一家紙業公司和一家精密制造公司的執行董事。
2003年,歐陽忠創立了東莞市金田紙業有限公司,該公司日后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灰紙板生產基地。
在此過程中,歐陽忠深刻認識到新一代電子信息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重要性,并堅信:“要具備前沿眼光,投資高成長性的新興產業。”
基于這種理念,2009年,李錫光和歐陽忠跨界進入半導體行業,共同創立了天域半導體。公司總部位于廣東東莞,成為中國首家、全球第五家碳化硅外延片企業,填補了當時國內產業鏈的空白。
與傳統的硅等半導體材料相比,碳化硅(作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一)具有顯著的性能優勢,包括更寬的禁帶寬度、更高的電場擊穿強度、更高的熱導率、更高的電子飽和漂移速度以及更強的抗輻照性。
因此,碳化硅更適合應用于高壓、高溫及高頻環境,被認為是繼硅材料之后最具發展前景的半導體材料之一。
在起步階段,天域半導體投入數千萬元購置了進口的碳化硅外延設備,并在日本專家的指導下開展碳化硅外延片的生產。
2010年,公司與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合作,共同創建了碳化硅研究所,并引進了以王占國院士為首的7名中科院半導體所研究員,為技術研發提供了強大支持。
由于當時國內半導體產業鏈尚不完善,天域半導體的產品最初主要銷往國外市場。2022年4月,天域半導體的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項目在東莞落地;同年8月,國際知名企業Coherent宣布與天域半導體簽訂價值1億美元的訂單,向其供應6英寸碳化硅襯底,從當季度開始至2023年底完成交付。
隨著國內新能源行業(包括電動汽車、光伏、充電樁及儲能)、軌道交通、智能電網、通用航空(如eVTOL)以及家電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碳化硅外延片的國內需求不斷攀升。
從市場規模來看,全球碳化硅外延片市場規模已從2019年的約28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約77億元。而中國碳化硅外延片市場則從2019年的4億元人民幣激增至2023年的17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1.2%。預計到2028年,中國碳化硅外延片市場規模將擴大至132億元人民幣,復合年增長率為50.9%。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3年,天域半導體在中國碳化硅外延片市場的份額于2023年達38.8%(以收入計)及38.6%(以銷量計),使公司成為中國碳化硅外延片行業排名首位的公司。根據同一來源資料,在全球,公司以收入及銷量計的外延片市場份額均約為15%,位列全球前三。
在產能方面,截至2024年10月31日,天域半導體的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年產能約為42萬片,使其成為中國具備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產能的最大企業之一。
華為入股后,比亞迪、上汽也都來了
隨著國內第三代半導體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天域半導體受到了眾多投資機構的青睞。
2021年7月,天域半導體獲得了華為哈勃7000萬元人民幣的獨家天使輪融資,華為看中的正是其在5G應用場景中的潛力。
在華為哈勃投資之后,天域半導體迅速成為一級市場的熱門標的。2022年下半年,天域半導體快速完成了四次增資。
2022年6月,公司宣布完成第二輪和第三輪戰略投資者的引入。其中,第二輪戰略投資由比亞迪、上汽尚頎等產業資本出資1億元,第三輪戰略投資由海爾資本、晨道資本、東莞大中和申能欣銳等機構再度增資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晨道資本和上汽尚頎均與新能源汽車領域密切相關,而晨道資本的主要出資方則是寧德時代。
2022年8月,天域半導體完成了一輪約6.68億元的融資,投資方包括復樸投資、踴躍成長、立灣投資、春陽久泰、氫毅昕陽、中廣源、縉云天域、中國-比利時基金和粵科鑫泰等。
同年12月,公司再度增資4.9億元,投資方包括莞順投資、中山聯芯、招商江海、招華招證、寰域投資、立灣倍增、立德讓、華拓合富和博中創新等。
至此,天域半導體背后匯聚了一大批知名投資人,涵蓋頭部產業資本、財務投資人和地方國資平臺。2022年12月,天域半導體的投后估值突破130億元,正式躋身超級獨角獸行列。2024年11月,公司部分股東轉讓了少量股權,此時公司估值約為152億元。
截至目前,李錫光、歐陽忠、天域共創、鼎弘投資、潤生投資及旺和投資被視為一組控股股東,合計持有公司58.36%的股份;哈勃科技持股6.57%,比亞迪持股1.50%,中國-比利時基金持股0.46%。
三年半累計收入超21億,準備擴產卷產能
作為第三代碳化硅半導體材料的核心供應商,天域半導體憑借中國及全球新能源相關產業的迅猛發展,實現了產品出貨量的顯著增長。
報告期內,天域半導體的銷量由2021年的1.7萬片增至2023年的13.2萬片,復合年增長率為178.7%。
這一強勁的銷量增長也有力地推動了公司收入的提升。
2021年至2023年,公司收入分別為1.55億元、4.37億元和11.7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75.2%。與此同時,凈利潤從2021年的虧損1.8億元,轉變為2022年的盈利280萬元和2023年的盈利9590萬元。研發開支也逐年增加,分別為0.22億元、0.29億元和0.55億元。整體毛利率在報告期內分別為15.7%、20.0%和18.5%。
然而,2024上半年受多重因素影響,公司收入同比下降14.8%,降至3.61億元,并錄得凈虧損1.41億元,整體毛利率為-12.1%。公司表示,2024上半年業績大幅下滑主要由于碳化硅外延片及襯底市場價格下跌,以及國際貿易緊張局勢的影響。
從境外銷售收入來看,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公司境外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14.7%、12.6%、44.2%和11.4%,2024年上半年出現了明顯下滑。
目前,天域半導體已獲得華為、上汽、比亞迪等下游電動汽車、儲能、家電、光伏等領域的頭部客戶認可。
報告期內,公司前五大客戶貢獻的收入分別占總收入的73.5%、61.5%、77.2%和91.4%,其中最大客戶的營收占比分別為30.9%、21.1%、42.0%和52.6%。不過,各年度的前五大客戶有所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招股書中指出,2025年后,中國碳化硅外延片的平均售價下降速度將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國碳化硅外延片的平均售價約為9400元,預計到2028年將大幅降至6500元。
此次上市,天域半導體計劃將募集資金用于擴大整體產能、戰略投資及收購等。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公司已成為中國具備6英寸及8英寸外延片產能的最大企業之一。擴產完成后,公司預計2025年產能將增加38萬片,年度總產能將達到約80萬片碳化硅外延片。
也就是說,為了應對降價潮,公司計劃提升產能,準備用價格卷死同行。
東莞:從"世界工廠"到半導體新星
在中國制造業版圖上,"東莞制造"曾長期與鞋帽箱包、電子組裝等傳統產業緊密相連。這座珠江口東岸的制造業重鎮,以"世界工廠"之名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產業變遷。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重塑的雙重機遇下,東莞正悄然完成一場華麗的產業蛻變。
當人們還在談論臺積電、中芯國際時,一顆顆印著"東莞智造"的芯片,正在松山湖畔的實驗室里孕育,在濱海灣新區的產線上流轉,悄然改變著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區域版圖。
東莞的產業轉型始于對"微笑曲線"底端的清醒認知。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讓依賴出口加工的東莞電子產業遭遇寒冬,卻也點燃了城市主政者的危機意識。
市政府連續出臺《東莞市重點新興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等系列政策,將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列為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松山湖材料實驗室的成立猶如一劑強心針,這個由中科院物理所牽頭建設的科研機構,目前已引進25個全國頂尖的材料科學“創新樣板工廠”團隊,直接孵化35家產業化公司,市場估值超50億元。
在東莞厚街,全球最大規模的vivo智能制造中心內,每天有超過20萬部手機下線。這些曾依賴進口芯片的智能終端,如今正逐步換上"東莞芯"。
大普通信研發的5G基站時鐘芯片,以0.1ppb(十億分之一)的超低相位噪聲性能,成功打破國外公司長期壟斷,并在全球5G基站市場中占據領先地位。這種"終端反哺芯片"的獨特路徑,成為東莞半導體崛起的鮮明注腳。
大普通信也先后完成了數輪融資,背后的投資方包括華登國際、華控基金、聯通創投、上海科創基金、嘉御資本、粵財基金等。
還有利揚芯片。2010年,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黃江在東莞成立了利揚芯片,專注于芯片測試,主要提供包括集成電路測試方案開發、12英寸及8英寸晶圓測試服務、芯片成品測試服務以及與集成電路測試相關的配套服務。
如今,利揚芯片已經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第三方芯片測試服務商之一,背后更有達晨財智、中興創投、中芯聚源等投資方支持。2020年,利揚芯片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首家在科創板上市的集成電路測試企業。
時至今日,松山湖已引進培育生益科技、中圖半導體、天域半導體、賽微微電子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重點企業覆蓋集成電路與半導體產業鏈上游的材料和設備,中游的設計、制造和封裝測試,以及下游應用等環節,產業鏈條已初具規模。
睿獸分析顯示,2024全年,東莞集成電路產業共有14起融資事件,涉及湃泊科技、普萊信智能、順為半導體、長工微電子等公司。
其中,湃泊科技更是在一年內完成了三輪融資,單輪最大融資額達到1.5億人民幣,其投資方包括了松山湖天使基金、東莞科創金融集團、深圳天使母基金、中芯聚源、亨通集團、國發創投、大米創投等眾多機構。成立于2021年的湃泊科技是一家工業激光熱沉技術公司,聚焦于解決芯片封裝的三高問題(高熱、高壓、高頻)。
如今,這座城市正用獨特的"東莞模式"破解"卡脖子"難題:通過智能終端市場優勢倒逼芯片創新,借助大灣區完備產業鏈加速技術轉化,利用資本市場活力培育創新生態。
當松山湖的無人車用上本地毫米波雷達芯片,當vivo手機搭載東莞封測的影像傳感器,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一個傳統制造基地向科技創新高地的精彩蝶變。
本文源自:創業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