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武漢市人民政府網站發布《武漢市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措施》),支持關鍵技術突破,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重大專項,給予單個項目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
這是繼《武漢建設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實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描繪“藍圖”后,武漢首發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光谷曾出臺全國首個區域性人工智能產業政策,武漢建有全國首個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全國首個大型社會模擬器誕生在此,武漢還是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汽車跨越長江通行的城市。”武漢市經信局人工智能處主要負責人介紹,“可以說,在武漢向上而行的歷程中,從來都有敢為人先的勇和‘智’。發展人工智能,時不我待。”
《措施》錨定“打造國內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集聚區和產業高地”,分別從支持關鍵技術突破、強化普惠算力供給、增強模型創新能力、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10個方面給予支持。武漢市經信局人工智能處主要負責人介紹,措施有三個亮點:精打細“算”、群策群“智”、“用”智施謀。
“精打細‘算’”,指的是《措施》強調普惠性,尤其是算力供給要“投小”,雨露滴進細縫,讓每棵樹苗都有機會長成參天大樹。《措施》提出,根據算力使用情況每年設立總額不低于1000萬元的算力服務券,重點支持中小企業購買算力服務,對企業使用算力服務費用給予50%最高20萬元補助,補助期限不超過三年。
“人工智能‘三駕馬車’中,算力是基礎。”武漢市經信局人工智能處主要負責人介紹,“發放‘算力券’正是瞄準中小企業使用算力時成本較高的痛點。”普惠算力助推新興企業“破殼”,已被驗證。據介紹,杭州人工智能小鎮阿里云為科技企業提供了成本僅為傳統方案1/3的算力支持。深度求索(DeepSeek)訓練千億參數模型時,算力成本比其他城市低37%。
同時,《措施》提出,引育高端人才、匯聚形成人工智能百億元基金投資生態等,注重補齊要素。
“群策群‘智’”,指的是提倡開源協同。《措施》指出,對開源開放、協同共享的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開展服務效果評審,經評審通過的,按照平臺實際建設投入費用給予30%最高500萬元資金支持。對人工智能領域中試平臺,根據設備投入、開放頻次、服務質量等,給予最高1000萬元資金支持。
“《方案》提出,到2025年,武漢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1000億元。要達到這個目標,年增速就要達到30%—40%。要‘快長個’,就要‘吸收好’。”武漢市經信局人工智能處主要負責人解讀,對標杭州深度求索的經驗,開源模式大幅降低了AI模型的訓練成本,“一方面,武漢補給算力‘補營養’,另一方面,我們要通過群策群智提高營養吸收的效率”。
“‘用’智施謀”,指的是以“用”為導向。武漢更注重垂直大模型帶來的應用變革。《措施》提出,要圍繞電子信息制造、工業質檢、教育、醫療、遙感、文創、金融等領域每年遴選一批性能先進的垂直行業模型,對牽頭研發單位按照研發和算力成本給予最高1000萬元補助。支持在全市各行業、各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大模型先行先試應用。《措施》還提出,每年遴選一批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項目,按照項目總投入資金給予30%最高100萬元資金支持。
(來源:中國光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