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等增長引擎,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八部門近日聯合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加速完善產業體系,培育3—5家生態主導型企業,顯著增強產品性能,持續拓展應用領域,培育發展新動能為目標,引導新型儲能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立足產業發展趨勢,《行動方案》突出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堅持創新引領、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國際國內協同發展。一是引導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產業布局、技術創新、國際合作等多方面充分考慮產業可持續發展因素,提出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加強行業規范管理,研究建立以強制性標準為基礎的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二是堅持創新引領。提出面向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技術水平、豐富產品供給體系,加快新產品新模式的應用推廣。三是注重供給側和應用端有效銜接。基于電子信息技術和新能源消納需求融合創新的時代背景,加強部門間工作協同,從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拓展工商業儲能多元應用兩方面發力,助力提升新能源存儲、輸配和終端應用能力。四是支持國際國內協同發展。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鼓勵國際新型儲能企業和機構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
下一步,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抓好政策落實,通過實施技術創新、產業協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拓展應用場景、完善產業生態體系、提升貿易投資合作等行動,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關于印發《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的通知
工信部聯電子〔2025〕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化部門、發展改革委、商務主管部門、教育廳(教委、局)、市場監管局(廳、委)、知識產權局、能源局、消防救援總隊:
現將《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抓好落實。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能源局國家消防救援局2025年2月10日
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新型儲能制造業是為新型儲能提供能量存儲、信息處理、安全控制等產品的制造業的總稱,以新型電池等蓄能產品和各類新型儲能技術為主要領域,也包括電源管理芯片、電力電子器件、熱管理和能量控制系統等環節。新型儲能制造業作為電子信息制造業的新興領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推動新能源高效開發利用的基礎支撐。為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等增長引擎,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扎實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把深化新型儲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擴大內需有機結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新型能源體系提供強大動能。
堅持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相結合,健全產業政策體系,創新行業管理方式,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統籌全局、協調各方、相互補充的發展格局。堅持有效供給與擴大需求相結合,推動因地制宜多元化發展,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提高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釋放新型儲能市場發展潛力。堅持鞏固優勢與開拓創新相結合,鞏固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應用生態等優勢,強化顛覆性技術創新和關鍵共性技術發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積蓄創新發展動能。堅持以我為主與國際合作相結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積極參與國際合作,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深度融入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格局。
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制造業全鏈條國際競爭優勢凸顯,優勢企業梯隊進一步壯大,產業創新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產業體系加速完善。新型儲能制造業規模和下游需求基本匹配,培育生態主導型企業3—5家。產業主體集中、區域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產業集群和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顯著增強,標準體系和市場機制更加健全。
——產品性能顯著增強。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經濟可行的新型儲能產品和技術供給能力持續增強,新型儲能系統能量轉化效率顯著提高。熱濫用和過充電不起火、不爆炸,全生命周期安全水平加快提升。
——應用領域持續拓展。新型儲能產品與技術多元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更好滿足電力、工業、能源、交通、建筑、通信、農業等多領域應用需求,為推動能源革命、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實物質保障。
二、實施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行動
(一)發展多元化新型儲能本體技術
面向中短時、長時電能存儲等多時間尺度、多應用場景需求,加快新型儲能本體技術多元化發展,提升新型儲能產品及技術安全可靠性、經濟可行性和能量轉化效率。加快鋰電池等成熟技術迭代升級,支持顛覆性技術創新,提升高端產品供給能力。推動超級電容器、鉛碳電池、鈉電池、液流電池等工程化和應用技術攻關。發展壓縮空氣等長時儲能技術,加快提升技術經濟性和系統能量轉換效率。適度超前布局氫儲能等超長時儲能技術,鼓勵結合應用需求開發多類型混合儲能技術,支持新體系電池、智能電池、儲熱儲冷及新型物理儲能等前瞻技術基礎研究。
專欄1 新型儲能本體產品及技術
鋰電池。面向新型儲能應用需求,加快長壽命高容量先進活性材料技術、高效補鋰技術攻關,發展高附加值輔材產品,重點布局大容量高安全儲能電池、高功率電池、全生命周期高能效電池、儲能用固態電池、全氣候低衰減長壽命電池、高一致性電池系統等先進儲能型鋰電池產品。
鈉電池。研發高性能硬碳、篩分型碳等負極材料及高容量正極材料,聚焦長壽命、高比能、寬溫域、高功率發展方向,推動大規模鈉電池儲能系統集成及應用技術攻關,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液流電池。開展液流電池電堆、雙極板、電解液、離子交換膜等關鍵材料技術攻關,提升液流電池能量效率、系統可靠性、全生命周期經濟性。
超級電容器。支持高電壓電解液、高導電石墨烯、高性能隔膜等新型材料技術創新,開展高能量密度電極材料、電極制備、高效預嵌鋰等技術攻關,發展高比能、高安全、長壽命超級電容器。
鉛碳電池。開展新型復合材料板柵、高導電性多孔炭材料等技術攻關,支持低鉛含量、高比能、長壽命鉛碳電池產品研發。
飛輪儲能。提升高速旋轉環境下軸承可靠性、承載力,突破高強度、低密度、長壽命轉子材料技術。
壓縮空氣儲能。研發大流量高效壓縮機,提升大膨脹比、高可靠透平膨脹機供給能力,布局大容量、高密封性儲氣設施、高效儲熱裝備、新工質低阻高效換熱器,提高能量轉化效率。
其他技術。前瞻布局開發水系鋅離子電池、水系鐵鎳電池、鎂離子電池、熔融鹽鋁電池、鎳氫電池等新體系電化學儲能技術。推動儲熱、儲冷等新型物理儲能技術裝備研發及產業化突破。
(二)突破高效集成和智慧調控技術
推動新型儲能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通過對系統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經濟配置、功能優化運行、邏輯有效銜接,實現儲能系統高效集成和精準調控,提升新型儲能產品智能化水平。聚焦系統結構設計、精細化電池管理、高效熱管理和能量管理、輔助設備集成、高性能預制艙等技術開展集中攻關,提高先進功率半導體、智能傳感器、電源管理芯片、大功率高效變流器等關鍵核心器件與部件供給能力。面向大規模新能源消納和源網荷儲一體化需求,推動新型儲能集群協同控制、分布式儲能聚合控制等技術創新。
專欄2?高效系統集成和智能調控產品及技術
先進結構設計。支持儲能電池模塊化開發,鼓勵高效率結構創新,發展緊湊可靠的低阻抗高效連接技術,推動智能組串、高壓直流等集成技術創新,提升大型儲能系統集成效率。
精細化電池管理。發展系統級主動均衡技術,探索基于端邊云架構的先進儲能系統高效高精度管理技術。圍繞大規模儲能系統開展高精度智能傳感技術攻關,開發適用于儲能電池管理系統的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設計與評估技術。
高性能變流器。面向1500V以上高電壓應用需求,開展高能效、高能量利用率高壓級聯技術攻關。突破變流器極端工況過載能力支撐技術、構網和跟網控制高效切換技術,加快電池管理系統、變流器控制系統和設備級能量管理系統一體化設計技術開發,提升新型儲能電站有功、無功支撐能力。
高效熱管理。圍繞提升電池熱性能感知和預測精度,研發液體冷卻、相變材料冷卻、熱管冷卻等多種高效先進熱管理技術,突破結構緊湊、導熱性能優異的熱管理結構設計技術。
智能化能量管理。突破基于指令跟蹤、平滑出力等多種模式的調度策略優化技術、多設備協同優化控制和構網控制技術。開發儲能調節能力評估與智能調度決策系統。建設面向區域電網綜合應用的分布式儲能資源協同聚合調控平臺。
高性能器件和預制艙。研發新型儲能系統用小型化高精度高可靠性智能傳感器、耐高溫耐高壓低損耗IGBT器件,支持新型電力電子器件及驅動控制關鍵技術和標準化高強度預制艙技術攻關。
(三)攻關全生命周期多維度安全技術
圍繞新型儲能系統生產制造、運行維護、回收利用全生命周期,構建本征安全、主動預警、高效防護、安全應用等多維度技術體系。加強新型儲能各技術路線熱失控及燃燒爆炸失效機理研究,突破儲能電池本征安全與控制技術,支持基于數字孿生和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新型儲能安全預警技術攻關。開展多元新型儲能技術熱蔓延機理研究,推動新型儲能單元、系統、電站多尺度消防技術創新,實現電池模塊級精準消防。加快新型儲能產品健康狀態在線評估等技術推廣應用,探索建立新型儲能產品安全分級評價技術體系。
專欄3?生命周期多維度安全產品及技術
本征安全技術。圍繞提升儲能電池環境適應性和熱穩定性,開發強熱穩定性正極和低膨脹負極材料、高強度耐高溫隔膜、溫敏性阻燃材料等先進高安全材料,突破壓力容器全生命周期安全技術,支持鋰電池、鈉電池固態化發展,提升本征安全性能。
主動安全預警技術。發展基于電壓、溫度、荷電狀態、變化率等運行關鍵參數智能傳感器,結合先進算法開發高精度儲能系統安全故障預判和診斷技術、儲能電池熱失控預警技術、儲能電池狀態和殘值評估技術及相關驗證技術。
高效安全防護技術。聚焦熱蔓延抑制目標,開發高效清潔抗復燃滅火介質,單體和模組間熱傳導阻隔技術,高效環保冷卻及滅火設備。
安全性能評估技術。提升新型儲能系統、分級安全管理優化技術,研發全工況模擬及安全可靠性試驗技術、新型儲能系統全生命周期安全態勢智能評估技術、新型儲能產品加速老化測試技術。
三、實施產業協同發展推進行動
(四)科學謀劃產業布局
加強鋰電池等產能監測預警,防范盲目投資和無序發展風險。組織開展新型儲能制造業發展戰略研究,引導企業把握發展節奏,結合區域內產業基礎、市場需求等情況,合理制定產業發展目標,有序部署產業規模。引導儲能電池及關鍵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礦產資源充足、運輸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應用場景豐富的區域聚集。支持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呼包鄂地區、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等地聚焦新型儲能領域,培育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戰略引領、創新驅動、專業賦能的產業發展格局。
(五)引導優化供需關系
著力科學有序擴大有效需求,順應新型電力系統發展趨勢,結合新能源消納利用和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經濟合理等因素,系統性確定新型儲能需求,推動實現需求牽引供給、供給保障和創造需求的高效聯動發展。引導上下游穩定預期,完善配套體系,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強供需對接,推動形成產業鏈融通發展的協同聯動機制,積極創新商業模式。引導各地區科學有序布局新型儲能制造項目,依托研究機構開展行業運行監測預警,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六)加強資源保障利用
加大對國內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的找礦支持力度,科學有序投放礦業權,增強國內資源保障能力。指導國內企業多元、有序、協同布局海外資源項目,降低資源開發運輸成本。在防范風險前提下,支持企業加強對外投資合作,提升海外礦產開發供給能力。鼓勵生產企業做好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加強產品綠色設計,提升產品易回收、易利用性。在滿足產品性能要求前提下,支持生產企業使用再生原料。
(七)培育產業優質企業
鼓勵新型儲能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強強聯合,構建龍頭帶動、重點攻堅、梯隊協同、鏈群互動的產業集群發展格局。加快培育一批牽引能力強,輻射帶動廣、集群效應大的生態主導型企業,充分發揮行業帶動作用引領產業生態集聚。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和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引導重點企業做強差異化、特色化長板。
四、實施產業轉型升級發展行動
(八)提高安全生產能力
堅持底線思維,從本質安全、生產安全、儲存安全、使用安全、處置安全、回收安全等多維度提升新型儲能制造業安全水平。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做好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工作,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延伸制,引導企業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開展新型儲能產品質量監督,推動新型儲能制造業安全與質量提升。鼓勵企業和電站強化安全隱患點監測預警,完善應急預案,細化指令線條和內容,制定完善專業人員培訓考核制度,提升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九)堅持綠色低碳發展
支持新型儲能上下游企業優化用能結構,提升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在制造端擴大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研究制定全產業鏈能耗計量、碳排放核算評價規范,研究建立儲能電池“護照”制度,加快建設新型儲能產品溯源管理體系和碳足跡認證體系,推動與國際規則互通互認。
(十)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推動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新型儲能制造業廣泛應用。加快智能工廠建設,鼓勵新型儲能產品生產制造以及系統集成關鍵工序數字化改造,應用機器視覺、超聲、紅外熱成像等在線檢測技術優化質量管控系統。提升各類新型儲能產品原材料生產、包裝等環節的自動化水平。支持制造企業延伸服務鏈條,發展服務型制造新模式。
五、實施示范應用場景拓展行動
(十一)推進電源和電網側儲能應用
積極鼓勵探索火電合理配置新型儲能,支持開展新型儲能配合調峰、調頻等多場景應用。推動新能源集成新型儲能和智能化調控手段建設友好型新能源電站。針對沙漠、戈壁、荒漠等新能源富集且本地消納能力較低的地區,支持新型儲能支撐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消納。加快推進共享儲能,提升儲能對電力系統的輔助服務能力。鼓勵新型儲能以獨立儲能主體參與電力市場。加快推動構網型儲能應用,提升新型儲能對電力系統穩定運行支持能力,加快在土地資源緊張或偏遠地區推廣替代型儲能,減輕輸變電投資壓力,提升電網末端供電能力。
(十二)拓展用戶側儲能多元應用
面向數據中心、智算中心、通信基站、工業園區、工商業企業、公路服務區等對供電可靠性、電能質量要求高和用電量大的用戶,推動配置新型儲能。支持具備條件的工業企業、園區建設工業綠色微電網,積極推進新型儲能技術產品在工業領域應用。鼓勵城鎮供熱合理配置新型儲能。依托“光儲充換檢”綜合性充換電站建設,發揮新型儲能在車網互動等新模式中的支撐作用。推動“光伏+儲能”系統在城市照明、交通信號、農業農村、公共廣播、“智慧車棚”等公共基礎設施融合應用,鼓勵構建微型離網儲能系統。發展個性化、定制化家用儲能產品。
六、實施產業生態體系完善行動
(十三)提升標準體系支撐水平
推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與標準化相互支撐、協同發展。支持開展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落實《國家鋰電池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加強鈉電池、固態電池、液流電池等新型儲能技術標準布局,加快新型儲能產品安全與循環壽命、配套關鍵材料與部件、生產設備、關鍵檢測方法、綠色低碳、回收和綜合利用等標準制定。加快建立新型儲能電池安全風險評估體系,分級分類制定儲能電池標準,加大安全類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力度。強化新型儲能電池標準體系與現有電力儲能系統標準體系的有效銜接。
(十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
引導我國新型儲能企業提高知識產權創造質量,針對關鍵材料、儲能電池、電力電子器件等重點環節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利用,開展專利導航分析,加快培育布局一批原創型、基礎型高價值專利,提升標準必要專利相關能力。引導行業完善知識產權市場化運營體系,支持建設新型儲能相關產業知識產權運營中心,開展高價值專利產業化服務,鼓勵新型儲能領域探索專利池等運營模式,協同提升知識產權風險防控水平,推進產業強鏈增效。研究支持專利和標準協同發展創新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禁止濫用知識產權排除、限制競爭行為。
(十五)強化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支持新型儲能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推動鋰電池行業規范管理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推動新型儲能電池全鏈條信息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及透明化管理,支持構建行業運行分析、監測預警等機制。鼓勵建設新型儲能產品檢測認證平臺,開展產品分析、評價、應用驗證等服務。
七、實施貿易投資合作提升行動
(十六)鞏固拓展出口優勢
探索將加強新型儲能領域國際合作納入共建“一帶一路”“金磚國家”等合作機制框架,加強與相關國家資源戰略、政策、標準等對接,積極推動建立互利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體系。高質量實施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支持企業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協定的優惠安排。鼓勵行業組織、智庫機構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及時跟蹤新型儲能領域相關國家市場準入、環境保護等政策法規,舉辦貿易投資相關培訓,系統提升企業國際化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國內行業組織和境外中資企業商(協)會協調、自律作用,防范出口領域惡意競爭,共同維護中國品牌良好形象。
(十七)支持高質量“引進來”
鼓勵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學術會議、聯合攻關、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開展前瞻技術交流和先進技術引進,支持舉辦世界級新型儲能大會,搭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儲能行業交流平臺。鼓勵國際新型儲能企業和機構在華設立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對華投資,強化與國際性經貿組織、行業商協會、專業投資機構高效互動,建立完善市場化、常態化合作對接機制。
(十八)推動高水平“走出去”
支持新型儲能企業有序開展國際化布局,研究海外布局指引,引導企業制定因地制宜的出海戰略和布局方式。在“一帶一路”合作倡議下,支持企業聯合開拓國際市場。深入推進新型儲能國際標準交流合作,提升新型儲能標準國際化水平,積極參與新型儲能國際標準制修訂,在全球產業生態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八、保障措施
(十九)強化統籌協調
加強產業發展整體規劃布局和運行監測,推進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和健康有序發展。積極探索央地聯動和區域協同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產業合理布局,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新型儲能制造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發展的專項政策。建設政府與企業共同參與的質量監督體系,研究建立以強制性國家標準為基礎的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
(二十)加大政策支持
統籌利用中央及地方相關政策資源,支持新型儲能關鍵技術攻關,開展多場景新型儲能應用試點示范。在儲能產品運輸等環節為企業提供便利化服務。發揮國家產融合作平臺作用,用好綠色金融工具,鼓勵保險機構圍繞新型儲能電站開發保險產品。
(二十一)規范行業秩序
規范地方招商引資法規制度,推動建立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強鋰電池行業規范管理,落實新型儲能企業產品質量主體責任,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加強新型儲能產品質量監督。加強對專利侵權、市場壟斷等違法違規行為的預防和懲治,化解行業“內卷”現象,維護健康公平市場環境。鼓勵第三方機構、行業組織等積極發揮監督作用,建立正向引導市場的合作機制。
(二十二)加快人才引育
強化新型儲能制造業領域產教融合,進一步發揮產教融合平臺作用,鼓勵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和教育教學環節,做實做優做強產業學院、現場工程師學院。因產辦學、因需施教,助推產業需求與學生所學同頻共振。培養與“吸納”相結合增加國際型產業人才供給,協調構建高端人才培養網絡,促進人才差異化合理布局,促進人才等要素跨區域有序流動。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