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科技競爭與中國政府支持國產芯片發展的背景下,中國汽車使用國產芯片的比例已達15%左右。業界人士表示,雖然中國目前生產的是低端通用芯片,但不可低估其競爭力。
報導指出,過往中國汽車使用芯片大多依賴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和德國英飛凌(Infineon)等外國公司制造的產品,然而業內人士透露,如今中國國產芯片的使用率已升至15%左右,而且這比例還將進一步上升。
半導體因涉及商業與國家安全,成為美中科技競爭的主要戰場,近期兩國在高端芯片和原物料上相互實施一系列制裁。雖然美國對中國芯片出口限制尚未涉及成熟制程芯片,但中國政府仍傾向實現自主可控。
報導指出,美國日前對中國使用成熟制成技術生產的芯片展開調查,這些芯片通常用于汽車與國防等領域。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表示,有證據表明,中國實現自給自足。美國商務部也表示,獲得補貼的中國低成本芯片制造商可能會將其產品充斥全球市場,壓低芯片價格。
中國政府正在設定國產芯片的目標,并通過國家半導體基金支持國內芯片制造商,其中包括5月份啟動的一支規模470億美元的基金。此外,中國是2024年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制造設備買家,迅速采購能夠生產普通規格量產芯片的機器。
本月稍早,具有官方背景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醒企業發布聲明表示“美國汽車芯片產品不再可靠、不再安全”,建議中國車企謹慎采購美國芯片。這是該協會首次釋出此訊號。
報導引述行業高管表示,中國為汽車生產的許多積體電路都是低端的通用芯片,距離完全自主可控還有數年時間。但國際商業策略公司(IBS)執行長瓊斯(Handel Jones)表示不可低估中國的競爭力,他指出,想要贏得中國汽車市場,戰略必須是在中國設計和制造面向中國市場的產品。
汽車芯片行業的年收入超過800億美元。燃油汽車通常包含700多個芯片,而電動車需要的芯片數量是燃油車的兩倍多。
中國汽車制造商表示更愿意采購本土芯片,一方面是確保供應穩定,另一方面是與中國芯片設計公司合作更容易,因為他們行動更快且樂于生產訂制產品。
北京地平線機器人技術研發有限公司在車用芯片領域是英偉達(Nvidia)和高通(Qualcomm)的競爭對手,該公司表示,截至2024年6月他們擁有25家汽車制造商客戶,高于2021年的14家。地平線表示,國內供應商能夠“更好地滿足中國客戶的需求和偏好”。
瑞銀(UBS)研究人員在2023年進行的一項拆解分析發現,比亞迪在中國的暢銷電動車“海豹”所使用的全部功率半導體都來自中國供應商。
恩智浦總裁暨執行長席福(Kurt Sievers)表示,以前西方汽車制造商是他們的主要客戶,但隨著中國電動車制造商處于領先地位,“我們開始將中國車企作為主要客戶,利用它們的優勢,將產品銷售到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