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半導體產業(yè)正加速投產。進入2025年前后,南京、北京、揚州、廣州、海口、龍巖等多地區(qū),芯片生產線相關項目加速推進,涵蓋碳化硅、IGBT、濾波器芯片等多項領域。
這些芯片生產線項目,覆蓋了半導體行業(yè)多個核心細分領域,反映出中國在美國及其盟友封堵下,力求推進在芯片基礎材料研發(fā)、制造技術提升、特色芯片創(chuàng)新及封裝測試等半導體產業(yè)鏈環(huán)節(jié)的國產化。
綜合媒體報道,在美國制裁下,中國當前全力沖刺半導體成熟制程生產,機構先前預測,2023年至2027年,中國將會有41座晶圓廠投產,其中12英寸廠有34座,8英寸廠有7座。僅在過去一周多的時間,中國各地宣布的半導體產線投產項目就猶如雨后春筍。
譬如,潤鵬半導體、天成先進、粵芯半導體、華虹無錫四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近日均傳出投產動態(tài);燕東微宣布擬向實控人定增40.2億元投建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中芯國際、廣州增芯科技在內的兩條晶圓生產線也有新進展,聚焦生產功率器件和邏輯IC。
深圳潤鵬半導體12英寸晶圓生產線項目在去年12月31日舉行通線儀式,該項目一期總投資額人民幣220億元,聚焦40nm以上制程,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新能源、消費電子等領域。
另一方面,外國廠商態(tài)度同樣積極,著眼于中國龐大的電動車市場前景,歐洲三大芯片巨頭英飛凌、意法半導體和恩智浦也在近期密集表態(tài),指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更直言計劃在中國生產芯片,以更好的服務當地客戶。
意法半導體去年11月宣布,將與中國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華虹宏力合作,計劃2025年底于中國生產40nm MCU。意法半導體指出,中國市場是電動車規(guī)模最大、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市場。在當前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與中國本地的制造工廠達成合作,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來源: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