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8-21日,第十屆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2024)&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2024)、先進半導體技術應用創新展(CASTAS)將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G館舉辦。
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將亮相此次展會。誠摯邀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同仁共聚論壇,蒞臨 B39-40 號展位參觀交流、洽談合作。同時,深圳平湖實驗室第四代半導體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張道華將在”超寬禁帶半導體技術 I”分會帶來“超寬禁帶半導體氧化鎵和氮化鋁特性研究”的主題報告,深圳平湖實驗室失效分析首席專家何光澤將在“第三代半導體標準與檢測研討會 ”上帶來“面向SiC/GaN功率器件失效分析的測試技術與典型應用”的主題報告,敬請關注!
嘉賓簡介
張道華
深圳平湖實驗室第四代半導體首席科學家、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張道華,曾任新加坡光電協會主席,南洋理工大學競爭性研究項目審查委員會成員,電力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電力與電子工程學院卓越研究計劃委員會主任,微電子學系副主任,半導體發光顯示中心副主任等職。他主持完成了30多個研究項目,包括新加坡第一批,南大第一個千萬新元項目,被包括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評審團評定為“杰出世界級研究進展”。張道華目前是深圳平湖實驗室第四代半導體首席科學家。他是物理學會(FInstP)和工程技術學會(FIET)會士,新加坡工程院院士(FSAEng)。
演講報告:超寬禁帶半導體氧化鎵和氮化鋁特性研究
演講場次:超寬禁帶半導體技術 I
何光澤
深圳平湖實驗室失效分析首席專家
何光澤,曾在茂硅與聯電負責良率提升與失效分析的事務,在樣品化學處理、缺陷定位與電鏡觀察上有豐富的經驗。2015進入第三方分析檢測實驗室閎康科技,并于后期擔任失效分析處長一職,總管兩岸失效分析與靜電測試之業務,在閎康科技期間,發表了5篇國際論文,同時也擔任臺灣靜電學會議程委員與臺灣電路板協會半導體構裝委員會委員。何光澤于2024年加入深圳平湖實驗室擔任失效分析首席專家,負責分析檢測中心的管理運作。
演講報告:面向SiC/GaN功率器件失效分析的測試技術與典型應用
演講場次:第三代半導體標準與檢測研討會
公司簡介
國家第三代半導體技術創新中心(深圳)于2021年12月由科技部授牌,2022年8月由深圳市科技創新局舉辦成立深圳平湖實驗室作為主體運營單位,圍繞SiC和GaN及下一代先進功率電子材料及器件、核心裝備及零部件、配套材料等領域,開展核心技術攻關。
實驗室位于深圳市龍崗區羅山科技園,占地面積130畝,100級潔凈間面積9500平米,擁有業界領先的寬禁帶功率半導體基礎設施,國際、國內各類先進設備380余臺套。實驗室人力規模350人,匯聚海內外頂尖人才,打造面向全國的開放、公共、共享的科研、中試和分析檢測平臺,共同構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In December 2021, Shenzhen Comprehensive Platform was authoriz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August 2022, the Shenzh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Bureau held an event to establish the Shenzhen Pinghu Laboratory as the main operating unit. Focusing on SiC, GaN, next - generation advanced power 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devices, core equipment and components, and supporting materials, etc., and conducts research on core technologies.
Shenzhen Pinghu laboratory located in Luosh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Longgang District, Shenzhen, the laboratory covers an area of 130 mu, with a class100 clean room area of 9,500 square meters. It has the industry - leading wide - band - gap power semiconductor infrastructure and more than 380 sets of various advanced equipment from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urces.
The laboratory has a staff scale of 350 people, gathering top talents from home and abroad, creating an open, public, and shared scientific research, pilot scale production, an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platform for the whole country, and jointly building a sustainable future.
參會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