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埃菲社馬德里10月28日報道,人工智能(AI)的發展預計將導致電子垃圾增加。28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估計,如果不采取行動,僅在我們所處的本世紀20年代之內,人工智能就將產生120萬噸至500萬噸的電子廢物。
該項研究指出,這些電子廢物大部分將來自硬件元件,如處理器和存儲器以及電源系統。
這項研究的詳細內容已發表在英國《自然-計算科學》雜志上。
這是一個由中國和以色列科學家共同完成的國際合作項目。
雖然生成式人工智能對許多研究應用和一些日常任務(如生成文本或圖像)非常有用,但其依賴于硬件基礎設施和芯片技術的快速優化。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的增加導致電子垃圾不斷增長,因為必須更換過時的電子設備,而這就對環境造成了危害。
這項研究統計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側重于大型語言模型)在2020年至2030年間產生的電子垃圾數量。
為此,研究小組考慮了從激進情景(廣泛應用)到保守情景(特定應用),四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產和應用程度不同的情景。
根據該研究的預測,假設不考慮任何減少電子廢物的方法,到2030年,電子廢物的數量可能達到每年250萬噸。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人工智能增長最快的情況下,2023年至2030年間,人工智能產生的電子垃圾總量很可能達到500萬噸。
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電子垃圾可能包括150萬噸的印制電路板和50萬噸的電池,其中可能含有鉛和鉻等有害物質。
作者建議,實施循環經濟戰略(即延長現有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并在再制造過程中重復使用關鍵模塊和材料),可減少高達86%的電子垃圾產生量。
研究結果強調,有必要負責任地使用人工智能,并實施積極的電子廢物管理策略,以期減少污染的有害影響。
加利福尼亞大學里弗賽德分校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副教授任少磊(音)認為,這項研究基于“最佳的開源數據集和科學有效的方法”。
他表示,雖然許多研究都估算并強調了全球電子垃圾的規模,但這項研究“專門研究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產生的電子垃圾,而這是增長最快的應用之一”。
任少磊說:“在考慮生成式人工智能未來的社會影響時,電子垃圾是一個至關重要但又經常被忽視的問題,這篇文章引起了人們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生的電子垃圾問題的關注,我相信它將引發進一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