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閆海東時,他正在封裝測試區實驗室里,把最后一根導線連接到封裝外殼的引腳上,準備做電流電壓測試……整個“五一”假期,閆海東所在的浙大杭州國際科創中心先進半導體研究院依然忙碌。該研究院是浙大杭州國際科創中心最早成立的科研平臺之一,分成材料研發、功率芯片研發、封裝測試三個團隊,有近200人,在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搭建了一個上下游協同創新的生態圈。
這個“圈”,是杭州構建環大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的一個縮影:在上下游,以大科創平臺為核心策源,搭建協同聯動攻關的矩陣;地理空間上,在周邊培育孵化一批產業化項目。“今年杭州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集成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構建環大學和環大科創平臺生態圈,集研發、孵化、投資于一體,從而貫通‘科學—技術—產業’的全鏈條。”杭州市委常委、副市長胥偉華說。
這個“生態圈”里,科技成果怎么加快走向產業化?“五一”假期,記者蹲點研究院探尋答案。
建個“圈”:門對門集聚上下游
5月3日一早,記者來到先進半導體研究院位于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研發基地時,二樓的6個連成一線的實驗室里,穿著防塵服的科研人員正在忙碌著。
碳化硅半導體是半導體產業的細分賽道,卻并不小眾。
“別看我手上這個半導體產品不大,背后卻是一個沖向每年萬億美元規模的市場。”研究院院長盛況用手扶了扶眼鏡,認真地給記者科普起來:計算、存儲、通信、發光、傳感、數模、功率,半導體用途涉及七大領域,每一個領域都是大市場。比如功率半導體器件,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智能電網等行業都要用到,具有耐高壓、耐高溫等特點的碳化硅半導體在這些行業的需求在急速擴大。
相比上海、廣東等地,浙江發力半導體產業不算早。不過,依托于該研究院,浙江是國內最早布局碳化硅賽道的省份之一。“我們最大的特點是在上下游形成一體化、全鏈條的布局。”盛況帶著記者參觀三個團隊的辦公室。
盛況辦公室的隔壁,是來自浙江大學的皮孝東教授的辦公室,皮孝東牽頭成立了杭州乾晶半導體聯合實驗室,專門針對材料進行攻關。
有了材料后,如何研發器件?“這個環節就由我帶領的團隊來攻關。”在盛況的牽頭下,功率器件研究室重點攻關新型結構設計等技術瓶頸。
研發出來的器件,怎么與市場對接?同樣來自浙江大學的吳新科教授牽頭成立了封裝測試研究室,專門負責功率器件的封裝。
三個團隊,對應半導體研發的上中下游,所有環節被集聚到一個“生態圈”里,形成了有組織、全鏈條的創新模式。
連成“圈”:研發需求秒接收
“還有更好的辦法提高材料的穩定性嗎?”
“可以試一試進一步降低位錯。”
……
蹲點中,記者“圍觀”一場臨時的頭腦風暴:一次現場測試后,研究員徐嶺茂的腦海里冒出一個新問題,他馬上來到乾晶半導體聯合實驗室,與負責材料研發的團隊現場研究起來。
現場拉對接會,研發需求被“秒收”,是研究院各個團隊的溝通常態。在這個上中下游連成的創新生態圈中,需求與供給無縫對接,連成了一個緊密的關鍵技術攻關圈。上游的技術突破,快速解決下游痛點。
最近,皮孝東團隊發明了一種新的碳化硅晶體生長方法,能夠得到厚度超100毫米的晶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晶體生長方式突破后,直接解決了下游的痛點。”皮孝東告訴記者,通過提高晶體厚度獲取更多切片,大大降低了下游單片碳化硅成本。
下游需求倒逼上游技術攻關,這樣的“無縫對接”時有發生。
封裝,是半導體產品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步。“一件產品封裝時,對溫度、材料的要求都很高。”吳新科拿起一件完成了封裝測試的產品說,團隊近期采用的一種新技術,可靠性更高、成本更低,這也對功率器件正面和背面采用的金屬材質提出了要求。新的需求提出后,上游的團隊就開始研發。
從另一家企業來到研究院后,徐嶺茂感受到的變化就是“溝通效率更高”。他說,其實,半導體行業的國際龍頭企業,在企業內部就能形成生態圈,國內還遠沒有到靠一個企業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的地步,只有形成一環扣一環的生態圈,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強鏈條、補短板。
擴大“圈”:周邊布局產業化
有人在忙研發,也有人在忙產業化。
雖然是假期,但記者在皮孝東團隊的行程表上,看到了“考察研發場地”的安排。這支團隊組建的杭州乾晶半導體有限公司,不久前成長為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元,亟需在浙大杭州國際科創中心附近擴大布局。
杭州構建的環大科創平臺生態圈,既要在上下游連成“圈”,更要以大科創平臺為核心,在周邊一定范圍內孵化培育一批產業項目。同時,生態圈內還將引進創投機構、科技轉化中介機構等,爭取用更短的時間,讓科技成果走出“圈”,在國內外產業鏈、價值鏈上找到一席之地。
先進半導體研究院的三支團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們現在已經完全實現自負盈虧。”盛況微笑著說。他開心的是,市場化已經成為研究院最突出的標簽。因為從去年開始,浙大國際科創中心不再承擔研究院的研發和運營費用,研究院已經能夠依靠這幾年積累的技術、產品,養活近200人的研發團隊。
出現一家獨角獸企業,只是一個開始。這幾年來,研究院不斷設立實驗室,技術成熟之后,就成立獨立的公司開拓市場,目前已成立9家公司,形成了環繞浙大杭州國際科創中心的空間格局,進一步驗證了“科學—技術—產業”全鏈條的可行性。
如預想的那樣,“圈”變得越來越大。在基地一樓的實驗室,記者看到掛滿一整面墻的發明專利證書。這是由研究院牽頭成立的電源管理技術創新聯盟,與小米、OPPO、臺達等行業內的知名企業共同攻關的技術成果,目前已有18項發明專利從聯盟走向市場。
這一切,讓杭州環大科創平臺創新生態圈變得更有想象力。
來源: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