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釋了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方法論。如何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上重點發力?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廣東財經大學特聘教授陳甬軍。
記者:2024年經濟工作要怎么干?您提出的一個觀點,就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還要完善新型生產關系,能否具體談一下?
陳甬軍:我去年開始研究新質生產力,發現它是一個生產力的發展過程,是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的一種新型生產力的組織形態,其要點是通過提高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的因素來實現。概括起來說,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它是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志,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以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新動能為具體表現形式的先進生產力。而所謂新型生產關系,就是能夠適應和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要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促進新型生產關系的形成與完善。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以進促穩”,這是對堅持穩中求進的一種路徑選擇,按軍事術語來講就是最好的防御是進攻。我理解這里提出的“進”,就是要以創新發展和改革開放進行重點突破,以構建新質生產力和完善新型生產關系為抓手,促進中國經濟全局和長期的穩定增長,要用中國發展的確定性來對沖世界變化的不確定性。
記者:為什么說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具體怎樣提升?
陳甬軍:一國經濟增長率的提升主要表現在由于技術進步帶來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所謂“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通常也叫做技術進步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是指全部生產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土地等)的投入量都保持不變時,而生產量仍能增加部分的增長率。
生產力之所以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和升級換代是由技術革命的重點突破不斷推動的。技術革命往往首先推動了生產工具的變革。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了機器在社會大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機器表現為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發的、使一般生產方式發生革命的起點”。馬克思還通過對“珍妮紡織機”的描述來分析技術進步對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作用。后來的經濟學家通過分析把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稱為全要素生產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默頓·索洛提出了具有規模報酬不變特性的總量生產函數和增長方程,形成了通常所說的全要素生產率的含義,并把它歸結為是由技術進步而產生的。
雖然現在產生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的新質生產力代表性的生產工具——數字技術,在物理形態和機理上與前面三次工業革命作為代表的蒸汽機、發電機和計算機有重大差異,但它的廣泛應用從而推動新質生產力得以實現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實現優化組合和形成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新動能的具體形態等方面,仍然表現為技術進步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促進作用。因此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標志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具體途徑是通過創新引領實現的。比如我們知道,數字經濟發展包括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個方面。近些年,寧波舟山港在智慧港口、綠色港口、數字化改革等轉型升級工作成效尤為顯著。2020年以來,寧波深化梅山港區全域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甬舟智慧碼頭、鼠浪湖全程智能化散貨碼頭建設,加速構建無人駕駛水平運輸體系,擴大遠控及自動化設備規模,加速推進5G、數字孿生等新型基礎設施應用。同時還持續推進“雙碳”港口建設,提升大型機械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完善港口岸電設施建設。這大大提升了全要素生產率,形成和發展了新質生產力。
記者:為什么說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同時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陳甬軍:在高度重視和強調生產力的同時,馬克思也十分強調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對生產力發展的反作用,他認為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既可成為新技術革命產生和生產力發展的“催生婆”和“加速器”,也可能成為新技術革命產生和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和“抑制器”。任何生產力的發展必須得到生產關系的調整和社會制度的支撐。
更要看到,通過深化改革完善生產關系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偉大實踐的寶貴經驗,是促進發展的關鍵一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新時期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創造性運用這一寶貴經驗,發揮它的獨特作用。因此從理論和歷史來看,完善新型生產關系是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題中應有之意。
完善新型生產關系內容廣泛,改革可從以下幾個重點方面著手:
第一,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建立發展好全國統一大市場。這可以支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運轉,形成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條件。第二,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解決內循環的動能問題和外循環的質量問題。第三,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通過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提高民營企業家對經濟發展的預期,從而促進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發展新質生產力,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等新場景、新業態、新服務,離不開企業家的投資意愿。所以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對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重要。第四,進一步完善營商環境,特別是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體系和金融支持體系,為發掘新質生產力的原始創新和市場推廣提供更好成長環境。第五,進一步實施高水平開放,與世界市場進一步融合,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實現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外聯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第六,進一步改革企業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企業科層組織體系和用工形式。
記者:您能結合實際談談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嗎?
陳甬軍:我在全國各地包括浙江調研時發現:第一是要增強信心。過去幾年,有些民營企業家信心預期不強、缺乏投資動力,這對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有一定影響。第二是做好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的融合。2024年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第三是建立和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市場經濟要靠統一完善的全國大市場作為支撐,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來運行。另外,企業的組織體系也需要改革,要按照高技術采用的項目制進行調整。還有一點,注意實現人才結構的合理化。產業發展的人才結構既要有頭部的高級人才引領,也要有腰部和基礎人才的穩固支撐。要為研發管理人員和研發骨干等腰部人才,以及產業現場工人和工程師等基礎人才,提供相關配套政策。正如浙江提出的,要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提倡“人人皆可成才、個個皆能出彩、行行皆有奔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總之,在戰略方向把握上要雙管齊下:一是進行創新引領,形成新質生產力;二是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具體戰術層面上,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圍繞發展大局,加強財政、貨幣、 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確保同向發力、形成合力。
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