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汽車上,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芯片。小到門窗開關,大到發動機啟動,都離不開芯片。在智能化、電動化浪潮中,汽車芯片需求進一步提升。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每輛電動汽車所需芯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數倍于燃油車,而更高級別智能汽車的需求量有望達到3000顆/輛。
光谷已聚集一批汽車芯片研發設計企業。近期,來自二進制半導體、芯必達兩家公司的車規級芯片產品,有了新進展。國產汽車芯片“無人區”里,光谷“芯”加速閃耀。
全國產MCU芯片通過認證
“這是一枚全國產化芯片,芯片的CPU內核、制造、封測等全部來自國內廠家。”日前,二進制半導體副總經理蔡敏介紹。
這一車規級MCU(微控制單元)芯片由東風公司提出需求,二進制半導體負責設計,CPU內核來自武漢芯來科技,制造、封測等均由國內企業完成。
目前,已通過ASIL-D級別(汽車行業最高的功能安全體系認證等級)車規功能安全流程認證,意味著這款芯片已擁有完善及合規的車規級功能安全和開發流程體系,有望成為國內最早量產ASIL-D級別全國產化車規級MCU芯片。 二進制半導體由東風公司與中國信科共同出資10億元成立。蔡敏表示,車規級MCU芯片投入大、回報周期長,由主機廠牽頭進行芯片需求定義,設計企業進行芯片研發,更能有效發揮創新聯合體效應,推動整個汽車芯片生態圈形成。
在芯片開發上,東風公司、二進制半導體、芯來科技形成了“鐵三角”關系。“東風公司更懂車,二進制半導體更懂芯片。”蔡敏介紹,就開發需求達成一致意見后,芯來科技進行CPU內核開發,二進制半導體進行芯片開發,東風公司進行控制器開發。這種并行開發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串行開發模式,極大提高了芯片研發效率。
2023年7月,國內首款基于開源指令集架構(RISC-V)的高端車規級芯片流片成功。產出發明專利及集成電路布圖50余項、起草車規級芯片團體標準1項,獲得湖北省高價值專利金獎2項、銀獎多項。
國內首顆汽車智能SBC芯片量產出貨
3月19日,國內首顆汽車智能SBC芯片近期正式量產出貨。該產品由武漢芯必達微電子有限公司(簡稱“芯必達”)設計,這家成立僅22個月的芯片公司,已陸續發布8款相關芯片,其中6款實現量產。
越來越多的芯片應用,既為駕乘人員提供了高級輔助駕駛、影音娛樂等一系列炫酷新功能,也對汽車的電力控制、信息傳輸、空間布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集成多項功能的智能系統基礎芯片(SBC)應運而生。
“別小看這片手掌大的SBC載板,上面集成了微控制器、功率芯片和通信接口芯片。相比單個芯片,不僅能達到車規級的安全需求,其綜合成本更具優勢。小到開門、關窗,大到動力管理,它處理起來都游刃有余,應用場景十分豐富。”芯必達創始人萬鐵軍表示。
研發人員占比高達80%,擁有15年以上汽車芯片研發與量產經驗核心研發團隊,芯必達在短短22個月時間內,快速突破了微控制處理器、電源管理及通信接口的關鍵IP,深度掌握智能SBC所需的各項關鍵技術,最終實現“入局即破局”。
包括智能SBC在內,芯必達還瞄準模擬功率類芯片、計算控制類芯片領域的產品,不斷加速汽車芯片設計的國產化替代。當下,該公司6款實現量產的芯片,出貨量已近千萬顆。
(來源 | 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