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發《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下稱:《指南》)提到,到2025年,制定30項以上汽車芯片重點標準,明確環境及可靠性、電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礎性要求,制定控制、計算、存儲、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點產品及應用技術規范,形成整車及關鍵系統匹配試驗方法,滿足汽車芯片產品安全、可靠應用和試點示范的基本需求。
到2030年,制定70項以上汽車芯片相關標準,進一步完善基礎通用、產品與技術應用及匹配試驗的通用性要求,實現對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車芯片技術與產品研發的有效支撐,基本完成對汽車芯片典型應用場景及其試驗方法的全覆蓋,滿足構建安全、開放和可持續汽車芯片產業生態的需要。
建設思路上,《指南》提到,以“汽車芯片應用場景”為出發點和立足點,包括動力系統、底盤系統、車身系統、座艙系統及智駕系統五個方面,向上延申形成基于應用場景需求的汽車芯片各項技術規范及試驗方法。
而早在2023年3月28日,工信部就《國家汽車芯片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為芯片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指南》到落地還需要解決一些問題。首先,需要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提高國內企業在汽車芯片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其次,需要加強標準制定和執行力度,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還需要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與協同,形成完整的產業生態系統。最后,需要加強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和能力。”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表示。
根據研究機構劃分,汽車芯片分類主要為:域控制器芯片(座艙域、駕駛域、車身域)、MCU、存儲芯片、傳感器芯片、IGBT/SiC、模擬(ADC/DAC、放大器、各類電源管理芯片、隔離芯片等)。
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標準化政策出臺能幫助企業有一個更好的定位,產品的開發方向會更加明確,亦可作為芯片供應商和車企協作的橋梁,加速中國汽車芯片產業發展。
當前,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持續攀升,汽車芯片“中國造”迎來進一步發展。同時,車企和芯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日益緊密。
一級市場方面,汽車芯片領域投融資火熱。據不完全統計,投資汽車芯片的車企包括上汽、廣汽、北汽、長城、蔚來、長安、奇瑞、吉利、比亞迪等。
以蔚來為例,其投資了清純半導體、銳泰微、此芯科技、智多晶、晶湛半導體等芯片制造企業。
2023年12月23日,在NIO DAY上,蔚來推出新旗艦車型ET9,也同步推出蔚來自主研發的5nm自動駕駛芯片神璣NX9031,并宣布2025年ET9量產將搭載這款NX9031。
近年來,上汽集團通過聯合多方設立產業基金、投資芯片企業、牽手行業巨頭成立合資公司等方式,加大在汽車芯片領域的布局。
其中,今年6月,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其將與子公司上海汽車集團金控管理有限公司以及關聯方上海上汽恒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尚頎投資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出資60.12億元,共同投資上海上汽芯聚創業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其中上汽集團認繳出資60億元,持有99.8%份額。
從融資規模來看,其中,2023年,長飛先進半導體獲得高達38億元A輪融資。長飛先進半導體成立于2018年,是一家專注做SiC和GaN的第三代半導體企業。2023年,除完成大額融資外,該公司首顆自研產品1200V 20A SiC SBD也進入試產,同時其也與奇瑞汽車共建“汽車芯片聯合實驗室”。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傳統燃油車所需汽車芯片數量為600-700顆,電動車所需的汽車芯片數量將提升至1600顆/輛,而更高級的智能汽車對芯片的需求量將有望提升至3000顆/輛。“預計到2030年全球汽車芯片的年需求量有望超過1600億顆,中國的汽車芯片需求量也將達到600億顆。”
不過,當前,汽車芯片國產化仍面臨一定問題。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曾公開表示,2022年我國汽車芯片自給率不足10%、國產化率僅為5%,供應高度依賴國外。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主要是由于國內企業在技術研發和生產能力方面相對滯后,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汽車芯片的標準體系還不夠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應用要求。這使得不同企業生產的芯片之間存在兼容性和互操作性的問題,限制了行業的發展。”
在近期舉行的2023全球芯片創新大會暨第二屆中國汽車芯片高峰論壇上,湖南三安半導體有限責任公司碳化硅應用專家施洪亮強調了標準化對于汽車芯片的重要性,“標準化決定著一個行業的生死,是汽車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保證車規功率芯片安全的重要門檻。引入可靠性評價與汽車安全的標準可以幫助車廠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風險去選擇一個更可靠的模板。”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進一步表示,車和芯片這兩個行業必須協同發展,通過健全標準、檢測體系等方式共同促進。
來源:科創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