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孫東明:攻克“卡脖子”難題實現半導體控溫芯片自主可控
開欄語
良好學風作風是科研成果扎根生長不可或缺的土壤,厚植學風作風基礎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有力保障。在沈陽新時代科技創新征程中,學風作風扎實、嚴謹的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傳承有序、生生不息,他們始終堅持創新實干、奮發進取、勇攀高峰,踐行著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即日起,沈陽日報開設“弘揚科學家精神 助力高水平創新”專欄,持續宣傳展示學風作風良好、科技成果豐碩的優秀科學家和創新團隊,呈現他們“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科學家精神。
熟悉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以下簡稱金屬所)研究員、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遼寧冷芯)聯合創始人孫東明的人都知道,他深深地熱愛著科研事業,科研攻關嚴謹認真,在高性能微型半導體控溫芯片領域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層出不窮。近日,孫東明在接受采訪時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科研人員的永恒追求。我們已在半導體控溫芯片‘卡脖子’問題上邁出了關鍵一步,希望能再接再厲,創新不止步,引領半導體控溫芯片產業的發展。”
為報效祖國 海外深造
2006年,孫東明走完在吉林大學的9年學習路,獲得博士學位。受到大學導師影響,他當時的第一想法就是要到國外繼續深造,取到半導體器件研究的“真經”。隨后的6年,孫東明在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名古屋大學開展博士后工作,發表了多篇高水平論文,成為半導體器件研究領域冉冉升起的新星。
“我們常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你在國外期間,無論取得多少成果,發表多少篇論文,這些成果都會被打上其他國家的標簽。我出國的目的不是在國外定居,而是學到更多先進的科技知識,然后報效祖國。”在國外的6年時間里,孫東明始終初心不改。
2012年,孫東明加盟金屬所,從此開啟嶄新航程。他構筑出亞納米原子尺度的垂直溝道鰭式晶體管陣列,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發明了碳基柔性光電感存一體化電路和神經形態視覺芯片,該發明成為2021中國光學領域最具社會影響力事件之一。孫東明等人將科研成果在沈轉化落地,產品廣泛應用于高功率芯片、探測器面陣和生物醫療等領域。

孫東明(中)帶領團隊攻關。遼寧冷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供圖
承擔新使命 攻堅克難
自從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國家隊”的一員,孫東明就將解決國家重大需求作為新使命、新追求。在團隊首席科學家成會明院士的帶領下,他和合作伙伴邰凱平博士在創新研發中深入挖掘國內在半導體芯片研究領域存在的難點、痛點,最終將研究方向鎖定在半導體控溫芯片上。
孫東明介紹,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光學性能、力學性能都與溫度密切相關。一些工業級控溫芯片以往一直受制于人,不得不大量進口。金屬所高性能微型半導體控溫芯片創新團隊開展集智攻關,從材料到設計到集成工藝,攻克了一個個難點,并形成了一套專有性技術。他們從為航天等領域提供小批量多品種的樣件做起,在技術成熟后拓展到其他工業領域。
2022年7月,遼寧冷芯生產的宇航級微型半導體制冷器作為衛星關鍵部件,跟隨“力箭一號”固體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首次實現500公里在軌驗證。孫東明介紹,遼寧冷芯注冊成立雖然僅僅兩年時間,但在控溫芯片研發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控溫芯片在宇航級、工業級上的真正國產化自主可控。目前,遼寧冷芯已達到月產30萬片的生產能力,進入到多家上市企業的供應商體系,今年產值將突破1000萬元。“我希望能夠在現有的研發及應用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將控溫器件升級為控溫系統,實現全產業鏈的自主可控,不但解決國家重大需求,還可以引領產業的發展。”孫東明說。
以誠信為本 持之以恒
孫東明是第十三屆、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興遼英才計劃”領軍人才入選者、沈陽市杰出人才認定人選。近年來,他提出了數十項與科技創新相關的議案和建議。
榮譽并不是孫東明特別看重的。他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誠信都是至關重要的。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產品的性能可以說明一切。像我們研制的控溫芯片,要在溫差85℃、空氣濕度85%的條件下,進行2000個小時的可靠性測試。如果沒有實打實的性能保障,產品不但無法通過驗收,更是對科研的褻瀆和打擊。”孫東明把誠信作為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他認為,誠信是他在科研之路上取得每一個點滴進步的根本。
來源:沈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