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泰證券研報認為,汽車智能化硬件的投資主要有三條主線,(1)城市NOA升級推動高算力計算平臺、8M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自動駕駛零部件需求提升,(2)智能座艙迭代下屏幕及聲學配置量價升級。(3)電動化800V高壓平臺升級帶來SiC需求提升。投資的排序是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電動化。
全文如下
華泰 | 電子:汽車電子——把握 NOA、大屏化和800V三條投資主線
我們認為汽車智能化硬件的投資主要有三條主線,(1)城市NOA升級推動高算力計算平臺、8M攝像頭、激光雷達等自動駕駛零部件需求提升,(2)智能座艙迭代下屏幕及聲學配置量價升級。(3)電動化800V高壓平臺升級帶來SiC需求提升。我們投資的排序是自動駕駛>智能座艙>電動化。
核心觀點
#1自動駕駛:城市NOA落地背后離不開高配置自動駕駛零部件
自2019年特斯拉引入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后,ACC、LCC等L2級別高速領航功能目前處于從“1到 N”普及式滲透。2023年L2+級城市NOA輔助駕駛開啟推送元年,小鵬、理想、蔚來、華為等各企業宣布將小規模落地城市NOA功能。其背后是國內主流的多傳感器融合方案,8M攝像頭、激光雷達上車,對于高算力芯片的需求提升。據高工智能汽車,NOA(L2+)普及率有望從1Q23的1.7%提升至2025年17%,推升核心零部件需求。智能駕駛零部件產業鏈:德賽西威、經緯恒潤、均勝電子(域控制器);聯創、舜宇(攝像頭);禾賽、長光華芯、炬光科技(激光雷達)等。
#2智能座艙:從上海車展看到新車型迭代后,座艙硬件普遍升級
2017年起,蔚小理為代表的造車新勢力引領了座艙智能化迭代:1)視覺(五屏交互),中控/儀表/副駕屏往大屏、高清化提升,ARHUD和電子后視鏡從0到1滲透。2)聽覺(分區音響),搭載更多數量/不同區位揚聲器,增加數字功放/低音炮。新一代方案下,視聽硬件單車價值量接近10倍提升(約單車1k至1w元)。我們看到2022年開始,BBA/大眾/本田等全球主要品牌在新一代車型上快速跟進國內座艙硬件方案。全行業座艙升級下,我們測算23-30年全球車載屏幕/音響規模CAGR12.2/14.2%。智能座艙零部件產業鏈:京東方精電、華安鑫創、水晶光電(屏幕/HUD);上聲電子(音響)等。
#3 800V高壓平臺: 小鵬G6首次將SiC應用下切到20-30萬元中端市場
800V架構可以有效減少車身重量,實現續航提升,進而推動電動車滲透率爬坡。在此架構下,SiC相較于傳統IGBT的方案可以有效降低主逆變器、OBC等核心部件的損耗,并具有輕量化降低系統成本的作用。小鵬G6全系車型采用800V SiC的方案,首次將SiC下切到20-30萬元中端市場車型上,引發普遍關注。我們預計性能優勢將使得 SiC 在 OBC 中的滲透率從 2020 年的 23.0%提升至 2025 年的 43.0%,在主逆變器中的滲透率將由 2020 年 16.0%提升至 2025 年的 38.0%。SiC產業鏈包括:晶升股份、天岳先進、三安光電、斯達半導、時代電氣、新潔能等。
風險提示:智能駕駛滲透率不及預期,國產廠商技術迭代放緩。
文章來源: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