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經濟新聞》5月3日報道,歐盟推出半導體投資優惠政策,德國大型半導體企業英飛凌2日著手在德累斯頓建設新工廠。歐盟將根據4月達成臨時協議的《歐洲芯片法案》,提供相當于投資額兩成的補貼。歐盟從經濟安全角度出發,旨在擴大半導體生產,但成本升高等是負面因素。
報道稱,德國英飛凌科技公司2日舉行新廠動工儀式。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德國總理朔爾茨等人出席儀式。國家和機構首腦出席一家企業舉行的儀式實屬少見,由此不難看出新工廠被寄予厚望。
馮德萊恩表示:“英飛凌新廠動工是非常可喜的消息。歐洲需要更多這樣的半導體工廠,我們將提供支持。”朔爾茨也歡迎道:“德國將成為世界最重要的半導體基地之一。”
英飛凌計劃生產用于電動汽車發動機控制裝置等的功率半導體。目標是工廠自2026年秋啟動運轉。投資額為50億歐元,是該公司最大的一筆投資。
據報道,歐盟將提供10億歐元補貼,相當于投資額的兩成。《歐洲芯片法案》計劃在2030年前投入430億歐元,其中部分資金用于支持工廠建設。預測到《歐洲芯片法案》的成立,德國政府在2月批準了英飛凌的建廠計劃。
報道認為,歐盟熱烈支持半導體企業的背后,是其焦慮情緒。
美國2022年8月出臺補貼制度,對半導體生產和研發提供總額達527億美元的公共援助。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加工商臺灣積體電路制造公司決定共投入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建設新工廠。這是海外企業對美投資中最大的一筆。
而歐盟半導體短缺問題日益嚴峻。德國汽車工業協會1月公布的估算數據顯示,如果不妥善采取措施,到2026年全球汽車產量將減少20%。這是因為,隨著電動汽車普及,汽車產業對半導體的需求到2030年將擴大至3倍,而生產跟不上。
文章指出,歐盟希望通過《歐洲芯片法案》,以支持英飛凌為契機,推動半導體企業投資。其目標是,將半導體產量所占世界份額由現在的9%提高至2030年的20%,擴大區域內采購量。
不過,也有人質疑《歐洲芯片法案》的效果。預算為430億歐元,但來自歐盟預算的撥款僅為33億歐元,剩余九成以上要靠各國政府預算和民間資金填充。
美國提供的補貼占企業投資額的40%,而歐盟僅為20%。鑒于美國、中國和韓國的公共援助現狀,德國電子和數字產業協會指出“要達成占20%世界份額的目標,需要數千億歐元的援助”,主張有必要擴充預算。
投資環境的惡化也投下陰影。受俄烏戰事影響,俄產化石燃料供應中斷,其結果是,德國電費上漲至美國的近3倍。對于耗電量大的半導體企業而言,電費上漲成為重大風險因素。
據報道,美國英特爾公司2022年3月宣布投入170億歐元,在德國東部地區新建半導體工廠。德國政府起初承諾提供68億歐元補貼,但之后由于電費上漲等,計劃被打亂。英特爾要求德國政府追加提供32億歐元的補貼,談判進展緩慢。臺積電的德累斯頓建廠計劃在2022年傳出,但至今仍未達成正式協議。
報道稱,決策遲緩也是瓶頸。美國僅通過國會批準就可以決定補貼發放,而在歐盟需要獲得成員國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