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既要心中有“數”,更要手中有“術”。在全省數字經濟座談會上獲悉,我省《湖北省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在征求意見中,作為“數字經濟13條”的接續政策,《措施》將成為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的“路線圖”“任務書”,用3年時間“倍增”5G基站。
基建“動脈”更暢通
建設數字湖北,要讓數字基礎設施成為“先行官”。2025年前,我省將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創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積極爭取國家數字經濟重大基礎設施、國家級研究院等平臺載體落戶湖北。
湖北將繼續大力支持數字基建,重點支持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北斗、量子網絡、新型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高性能計算等領域新建且投入超過2億元的創新基礎設施,省內新建的工業互聯網二級節點、區塊鏈骨干節點。我省還將對電信服務企業新建5G宏基站超出原定規劃目標的增量部分繼續給予支持,力爭到2025年底全省5G基站達到15萬個,繼續保持中部領先、全國靠前。
融合應用再“攻堅”
湖北省將以應用牽引、場景驅動,探索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湖北模式——
支持國家級數字經濟融合應用示范。獎勵新認定的國家級數字經濟領域優秀產品、試點示范項目(含標桿、優秀案例、揭榜掛帥等)等;
打造一批融合應用“樣板間”。持續開展省級兩化融合試點示范企業、上云標桿、信息消費、工業互聯網平臺(含“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 5G全連接工廠評選,圍繞工業領域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每年向省內工業企業發放“上云券”;
推動數字技術加速融入千行百業。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在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應用,面向公眾建立創新、創業、服務的應用場景,鼓勵各市(州)圍繞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信息消費等建設展廳、體驗中心等。
核心產業再加速
數字經濟巨輪“行穩致遠”,核心產業需穩步增長。未來3年,湖北將以優質服務拴住人才、留住項目,讓企業放心大膽地在荊楚大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抓住創新發展的“牛鼻子”。鼓勵省內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面向未來產業,開展6G、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元宇宙、人工智能新技術等領域開展原創性研發。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研制“三首”產品(首臺套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的信貸支持力度。
——為數字經濟產業“輸血”。充分發揮總規模100億元的省數字經濟產業基金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數字經濟領域重大項目,拓寬數字經濟市場主體融資渠道。鼓勵有條件的市州設立數字經濟專項資金。
超前布局“新基建” “解鎖”應用新場景
手機支付、網絡購物、遠程醫療、黑燈工廠……如今,數字經濟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已密不可分。
數字經濟,國家所需,湖北所能,群眾所想,未來所向。數字浪潮涌動,湖北如何弄潮?企業有何良策?在湖北數字經濟發展座談會上,來自長飛光纖、達夢數據庫、湖北電信等龍頭企業負責人齊聚一堂,為湖北數字經濟發展支招。
超前布局“新基建”
發展數字經濟,5G網絡、云計算、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是硬支撐。長飛光纖董事長莊丹認為,湖北要加大工業互聯網武漢頂級節點建設和應用力度,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算力基礎設施,梯度培育企業級、行業級、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高水平“產業大腦”。
在江浙等地,已將行業數字化轉型基礎設施納入到行業主管部門重點工作,推動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在重點行業全覆蓋。
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武漢頂級節點運營中心主任譚敏建議,參照浙江等地做法,持續強化武漢國家頂級節點對中部四省標識、域名、區塊鏈等網絡基礎資源支撐能力,緊緊圍繞全省五大優勢產業布局和三大都市圈空間布局,推動行業型、綜合型二級節點的建設,進一步完善全省二級節點體系。
湖北電信總經理張敏介紹,湖北電信將以“東數西算”為牽引,圍繞“一極兩帶”布局,統籌推進中部大數據中心集群建設,加快建設“一城一池”云資源池能力,著力打造算力和數據資源流通“九省通衢”之地。適度超前部署“三千兆”連接網絡,形成城區深度覆蓋、鄉鎮全面覆蓋、農村按需覆蓋的5G網絡,打造萬兆到小區、到工廠、到樓宇,千兆到家庭、到車間、到桌面的全光網城市。加快建設天翼物聯網平臺,降低信息化投資建設成本。
打造“數智”范本
在全球“燈塔工廠”荊州美的洗衣機工廠,一臺洗衣機從零部件到成品裝箱下線,用時僅15秒,下線直發率提升1倍,單臺人工成本下降30%。“歸納成功案例,讓更多企業可以分享產業數字化成果。”湖北美的洗衣機總經理蘇兆宇表示,除了獎勵政策引導,還要讓成功的應用案例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示范。
近年來,湖北形成一批數字化轉型標桿項目。如長飛光纖5G全連接工廠,以及大冶特鋼的焦化綠色智能工廠項目、煉鐵智能工廠項目、460鋼管燈塔工廠等智能制造工廠項目。數據顯示,2022年武漢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9.5%。《武漢市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2—2026年)》顯示,到2026年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14%。顯然,數字經濟已成為經濟轉型增長的新變量。
譚敏認為,從整體來看,湖北大企業數字化轉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龍頭企業在帶動產業鏈上中下游以及中小企業進一步形成“鏈式”數字化轉型的模式還未完全形成,以點帶面、以大帶小推動行業整體數字化轉型是下一步重點工作。
他建議,要充分發揮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基礎設施賦能作用,積極開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溯源等輕量級應用,打造一批“小快輕準”的應用標桿,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成本和門檻。同時,建議湖北省加強行業數字化載體建設,分批次開展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建設行業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以推動產業集群化轉型見實效。
培育復合人才
數字產業,說到底是人才和技術的支撐。根據人瑞人才聯合德勤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顯示,當前數字化綜合人才總體缺口約在2500萬至3000萬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續放大。
不少企業家認為,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要培養復合型人才。大冶特鋼董事長蔣喬表示,企業發展應將數字化作為長期戰略任務,要采取內部培養、優秀人才輸入等多種方式構建數字化人才體系,不斷為企業的順利轉型注入“活水”。
除了企業自身“造血”,還要聯合相關政府部門開展專業技能人才培育。湖北今日頭條大區執行總裁熊傳東建議,在湖北省人社廳的指導下,申報湖北省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機構資質,開展“一試雙證”互聯網營銷師職業技能人才培育;在湖北省教育廳的指導下,推動產教融合,落地直播電商專業技術人才培育。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