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歲末時,回顧2022年,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不振的影響下,半導體行業由熱轉冷,芯片企業承壓前行,紛紛優化產品組合,調整產能布局,持續推進芯片技術創新。中國芯片市場資本理性投資,政策精準落地推動行業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對于半導體行業而言,2022年是戰略調整、蓄勢待發的轉折之年,行業內部保持韌性和靈活性去應對市場雙重周期,為長期發展打下增長基礎。
芯片產業:從熱潮迭起轉向凌冽“寒冬”
2021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異常繁榮,芯片市場需求激增,資本熱潮涌動, “缺芯”“漲價”“供不應求”成為焦點詞匯。截至2022年一季度,半導體行業接連增長8個季度,出現了有史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連續增長,但這一記錄終止在2022年二季度。
如同以往的每一輪周期轉換,大熱之后,半導體市場開始遇冷。2022年,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消費需求不振的影響下,半導體行業發展低迷,步入下行周期。Omdia數據顯示,2022年二季度半導體市場營收為1581億美元,環比下降1.9%,三季度半導體營收為1470億美元,相較二季度又下降了7%。接連兩個季度的下滑也給半導體企業帶來了沉重打擊,三季度,三星電子利潤下降31.39%;英特爾凈利潤銳減85%;英偉達凈利潤下降72%;AMD凈利潤暴跌93%。存儲芯片是半導體行業進入下行周期最明顯的信號,隨著DRAM和NAND產品銷量和價格的雙雙下降,SK海力士三季度利潤同比減少60%,美光凈利潤下滑45%。
當前,半導體行業正經歷市場周期性變化與增長動力轉換的雙重周期。一是以PC、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終端需求下降,企業庫存不斷攀升,存儲芯片、MCU、顯示驅動芯片等以消費電子為主的半導體行業進入下行周期。二是5G、汽車、數據中心、工業等領域的芯片需求上升,成為半導體發展的新增長動力,5G、AR/VR、AI、自動駕駛等新技術催生出的新產品新應用將進一步提振芯片市場。SEMI預計全球半導體行業將在2021至2023年間建設84座大規模芯片制造工廠,而汽車和高性能計算在內的細分市場將推動其支出增長。
在雙重周期的影響下,相關企業營收遇冷,但各業務線發展卻是冷熱不均。比如AMD營收下降,但其數據中心、嵌入式和游戲部門卻保持強勁增長;英特爾三季度客戶端計算業務營收同比下降17%,但自動駕駛公司Mobileye營收卻同比增長38%。又比如高通、英飛凌多元化布局汽車和工控領域,抵消了消費電子領域的下降,出現了增長。再比如恩智浦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0.4%,凈利潤增長42.2%,其汽車業務營收同比增長24%;工業及物聯網業務同比增長17%;通信基礎設施及其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14%。
上帝為你關閉了一扇門,就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雙周期之下,芯片企業正加強多元化產品布局,抵御市場風險。當然,寒冬已至,自然春歸有期,有專家預計明年下半年半導體行業會開始回暖。
芯片企業:從高歌猛進轉向理性調整
雙重周期效應疊加,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延續到2023年,機構預測2023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同比下滑26%。多重因素影響下,半導體企業承壓前行,從2021年的高歌猛進步入理性調整階段,紛紛優化產品組合,調整產能布局,合理制訂戰略計劃。
據悉,SK海力士將在2023年減少50%的投資,減少低利潤產品的生產;美光將2023年的資本開支削減30%,并砍掉一半芯片封裝設備方面的投資;鎧俠削減3D NAND閃存產量,下調幅度約為30%;英特爾將在2023年實現30億美元的成本削減,到2025年年底時將年化成本削減和效率增益提高到8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預計芯片大廠們會維持一段時間的減資減產,以推動市場供需平衡正常化。同時,市場的寒潮已滲透到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設備等環節。“裁員”、休假式“減員”屢見不鮮。此外,“砍單潮”也席卷了三星、LG、臺積電等頭部大廠,覆蓋了驅動IC、PMIC、MCU等關鍵芯片。
雖然市場發展持續衰退,但IDC表示,全球半導體市場在今后10年內將翻一番,總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因此緊跟市場趨勢調整產品戰略依然是芯片企業們不變的主基調。以臺積電為例,為應對市場變化,臺積電計劃將2022年的資本支出預期從至少400億美元下調至360億美元。但與此同時,臺積電也正緊跟當前社會的高算力需求,推動3D IC的發展以實現較好的系統效能;積極擴充成熟制程產能,滿足芯片在不同應用領域快速成長的需求;在增加供應鏈靈活度和增加成本之間取得平衡。
常言道,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新增長動能對半導體行業有了更多提質的需求,因此,芯片企業并未放緩創新步伐,而是以長期眼光推動各項技術突破。
2022年,先進制程持續推進,3nm制程工藝啟動量產,2nm規劃相繼出爐。同時,芯片設計、先進封裝、封測等環節穩固升級,業界對后摩爾技術的探索也持續深入。后摩爾時代,小芯片是突破摩爾定律限制的重要技術思路,今年三月,英特爾、ARM、高通、臺積電等聯合成立小芯片聯盟,推出通用芯片互連標準UCle。12月16日,我國發布首個原生Chiplet技術標準,走出突破先進制程工藝限制的關鍵一步。
2022年,我國正式步入“物超人”時代,移動物聯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帶動物聯網芯片出貨量快速增長。這一年,芯片企業與模組企業合作推出了多款支持最新5G R17的模組產品,多家芯片企業完成基于R17和RedCap的技術驗證,輕量化5G芯片的研發及產業化將進一步提升終端模組的性價比。
中國市場:從浮躁轉向冷靜
2022年,美國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封鎖變本加厲,中國也仍然面臨人才短缺、芯片依賴進口等問題,但資本的理性投資,政策的精準落地和企業的專注發展讓中國芯片市場從浮躁轉向冷靜,如蝶變前默默發力的蠶蛹,志在夯實基礎,持續創新,追求突破,讓國產芯有朝一日高掛枝頭,引吭高歌。
在各方努力下,更多的人才、資金、政策落地半導體行業,2022年我國半導體行業繼續保持增長態勢,據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中國半導體產業銷售額由2017年的7885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2423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預計2022年中國半導體行業市場規模將達13839億元。
這一年,中芯國際、長江存儲、龍芯中科等芯片頭部企業穩定輸出,中小芯片企業也開始嶄露頭角。據新財富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國內已涌現出50家半導體獨角獸,總估值高達8584億元。睿力集成、紫光展銳、中芯集成分列前三。其中,芯片設計公司有25家,占據半壁江山,GPU、車規MCU等領域分別誕生了8家、5家獨角獸,成為最熱賽道;上游材料、設備及EDA軟件領域的新發展勢力也全面鋪開。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我國FPGA賽道也一路高歌猛進,融資不斷。
集微咨詢表示,國產替代在多個領域進一步深化。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成功研制;國內首條28/22nm ReRAM 12寸芯片產線完成試生產;國內自研“伏羲”電力芯片實現量產;紫光國芯推出國內首款面向車規級市場的LPDDR4X內存產品;物奇推出國內首款1x1雙頻并發Wi-Fi 6量產芯片;長電科技實現4nm手機芯片封裝……同時,我國在RISC-V發展上也取得一定成果,中移芯昇科技發布首款基于RISC-V內核架構的低功耗NB-IoT物聯網通信芯片;賽昉科技首款基于RISC-V芯片的工業防火墻在能源行業獲得階段性新突破。
危機之中孕育新機遇。2022年芯片產業在下行周期中迎來新拐點,企業加強多元化布局,平衡產品供需關系,以建設更高效健康的供應鏈生態。當下及未來,芯片企業必將穿越周期,韌性生長,為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更穩健的動力。
來源: 通信世界 作者:朱文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