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和電氣化推動電力需求快速攀升的背景下,也正加速發展。
在最新發布的《2022中國創新經濟報告》中,華興資本回顧過去一年全球變局下市場的動態趨勢,重點梳理了對科技創新、清潔能源等新一代創新賽道的未來展望。
人民幣基金活躍度占比穩步提升,行業熱度轉向硬科技
報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人民幣基金在新能源車、半導體等領域的參與度明顯較高,以國資和產業投資人為主。其中就半導體等硬科技而言,智能終端、非半導體關鍵器件、前沿技術、集成電路和半導體產業鏈是投資的重點。
在新能源車等先進工業上,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清潔能源和新材料,以及自動駕駛配套也是人民幣基金關注的重點。
在上半年市場頭部大項目中,國資背景基金和產業投資人身影頻現,不斷增強影響力。
具體來看,奇瑞集團融資規模100.54億元,主投機構為立訊精密;粵芯半導體融資45億元,背后投資人為上海恒旭資本、上汽投資/尚頎資本、北汽產業投資基金、華登國際投資、廣汽集團、廣視基金、越秀產業投資基金等;廣汽埃安上半年融資25.66億元,出資人為中國誠通,南方電網,科創國發……均顯示出人民幣基金在半導體和新能源汽車產業上的濃厚興趣。
同時從交易數量上看,盡管2022年有所降溫,但集成電路賽道熱度最高,清潔能源和新材料交易熱度也顯著增長,這一點也反映在賽道的吸金能力上。
更重要的是,半導體融資在各階段活躍,而新能源和新材料則是成熟期占比提升。
半導體:國產第三代半導體在差異化競爭中有望超車
對于半導體領域,華興資本認為,近年來隨著本土消費電子品牌的崛起,帶動上游國產硬件替代。同時,國家也為發展培養半導體人才提供了多項政策支持,使得大量人才流向半導體行業。“經過人才、技術、設備的長期儲備,中國半導體已完成產業初期的原始積累。”
目前,大部分中低端半導體產品實現了替代,但高端產品的滲透率還有待提升。“在消費類電子和部分工業級和通信領域,如光芯片、光模塊、通信PCB等產品,國內供應商已具備一定的實力,到2025年在這些領域能夠實現全方面國產化。在中高端領域,2026年至2030年能夠實現在包括車規、計算等領域的半導體芯片的全面替代。”華興資本預計。
另一方面,在半導體材料發展上,產業主要圍繞以硅(Si)、鍺(Ge)等第一代半導體材料及以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為主的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發展。
“但隨著電動車、數據中心及新能源等應用加速發展,以氮化鎵(GaN)和碳化硅(SiC)等為主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在熱導性能、輕量化、高溫、耐高壓以及承受大電流等多個方面有著明顯優勢,適合制作高壓高頻的大功率器件,這有望成為中國半導體未來大力發展的方向,并實現彎車道超車,因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距離國際領先水平只差距5年左右。”
清潔能源:光伏風電在2030年前后成主力電源
在雙碳戰略下,光伏、風電、儲能為代表的清潔能源領域,以及新能源汽車領域成為發展重點。
就清潔能源而言,華興資本預計,未來十年,清潔能源裝機將增加約16億千瓦,2020年到2030年的復合增長率為10.5%,成為主力電源。
由于智能電網的發展,為適應大規模清潔能源接入,保障電網安全是重中之重。與此同時,光伏所關注的技術路線上,電化學儲能將迎來爆發。
“盡管光伏和風電是我國清潔能源的主要發展方向,但未來仍有較大的空間。”華興資本談到,就光伏產業鏈電池片環節來看,先進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光伏降本增效存在更大發展空間。而目前,電池片多種先進技術路線并存。PERC技術市占率約85%,N型的TOPCon和HJT技術逐步成熟、成本降低,占領中高端市場。
未來十年預計光伏格局將逐步變為N型電池主導的局面,鈣鈦礦(PSC)薄膜電池和晶硅-PSC疊層電池滿足部分高端市場需求。
此外,隨著電池片的創新,也可能引領光伏產業新一輪變遷。
最后,儲能將成為火電逐步退出后最重要的電力調節資源。“光伏和風電本身具有高度隨機性、波動性,且不具備調節能力,因此當它們成為主力能源后需要額外配儲。”華興資本談到,而電化學儲能將是遠期電力系統的主要儲能形式,其中鋰電將是中期主流。
“這一方面是由于抽水蓄能是傳統電網側儲能的主要模式,主要優點是技術成熟、容量大、成本低,但可供開發的資源不多,分布受地理條件限制;另一方面,電化學儲能具備能量密度較高、建設周期短、場地限制少等特點,是未來電力系統的主要儲能形式。其中鋰/鈉離子電池將是中期的主要方案,到2030年前后,電池儲能的全生命周期成本與抽水蓄能相當。”
中國電網重輸輕配,輸電網堅強,配電網受制于成本因素相對脆弱,是未來電網改造的重點。“而電力行業關系國家安全,主干網的智能化仍會由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主導。
未來留給民營資本的機會主要在配電網和微網的改造和管理上,如用戶需求管理、分布式發電和儲能、響應主電網需求等。”華興資本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