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廠商將在歐洲建設晶圓代工廠的傳聞,可能給歐洲半導體產業帶來“甜蜜的負擔”。近期,業界表示,過多晶圓廠可能會導致當地半導體上游材料供應鏈壓力增加。
據悉,大規模新建晶圓廠需要強大的化學品、材料供應鏈,但目前歐洲化學品供應鏈極不穩定,主要原因包括俄烏沖突造成能源危機,歐洲當地化學品、氣體供應商設備投資意愿低、供給不足,歐洲環境法規嚴格,供應鏈跟進速度緩慢等。
部分半導體廠商歐洲建廠動態:
英特爾330億歐元促進歐洲芯片制造
今年3月英特爾對外表示,計劃投資逾330億歐元以促進歐洲的芯片制造。作為投資的一部分,英特爾將在德國馬德堡建造兩個新工廠,施工將于2023年上半年開始,生產將于2027年上線,將嘗試生產2nm以下的芯片。
另外,英特爾還承諾,在法國建立一個新的研發和設計中心,并在愛爾蘭、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投資于研發、制造和代工服務。
臺積電可能在德國建廠?
10月,德媒報道,臺積電正在與德國就在德國建廠事宜進行談判,有望在選址和政府補貼上達成一致。據悉,臺積電希望在德國制造16至28納米制程的芯片,其中包括可以為德國及歐洲提供急需的汽車芯片,可能的選址地點為薩克森硅谷。
針對歐洲建廠傳聞,臺積電總裁魏哲家在10月召開的法說會上指出,臺積電將會持續增加擴產布局,不排除任何可能性,不過,將視客戶需求、商業機會、運營效率及成本而定。
三星或考慮歐洲建廠
10月韓媒報道,隨著歐洲積極尋求將該地區轉變為半導體制造中心,三星可能會在歐洲投資建設新的晶圓代工廠。
值得一提的是,三星在10月召開的技術論壇上,三星分享了加強自身汽車半導體業務的意愿。業界認為,三星如果要加強其汽車芯片代工業務,有必要在歐洲建立工廠,因為當地集聚著大量整車和零部件企業。
來源:全球半導體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