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十四五”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根據《規劃》,到2030年,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產業體系基本形成,創新驅動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能,產業生態體系完善、大中小企業互促共進融通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0%,R&D經費占GDP比重達到4%。其中,將發力培育集成電路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做優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瞄準電子信息制造業廣闊的市場需求,布局一批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重點發展碳化硅、氮化鎵等半導體材料,積極發展通信光纖、電磁屏蔽材料等重點材料,打造全省一流的光電信息材料產業新高地。
以下為《規劃》部分內容:
堅持將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新技術、發展新智造、打造新場景、催生新模式,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加快培育高端服務產業,提升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并分三次產業進一步明確“6+4+2”產業主攻方向(“6”即二產的智能車、新能源、新材料、中國芯、機器人、元宇宙;“4”即三產的新金融、新電商、新會展、泛航空;“2”即一產的現代種業和休閑農業),統籌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努力建成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興產業創新發展高地。
圖1 起步區高質量產業體系圖
一、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堅持“跨界融合+場景變現”,建設山東黃河數字經濟產業園,重點發展集成電路(即中國芯)、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元宇宙等細分產業。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營收突破300億元。
(一)集成電路。搶抓市場對新能源產品需求指數級增長機遇,將車規級芯片研發制造作為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聚焦材料、芯片設計、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制造等產業環節,導入新型顯示產業鏈,構建結構完整、特色鮮明的集成電路產業鏈。
1.做強芯片設計產業化基地。依托山東信息通信技術研究院現有公共研發服務平臺、集成電路測試平臺、域內EDA 高性能研發中心,建立集成電路設計共性技術平臺,為芯片設計企業提供EDA、IP、MPW及掩模等產品研發和供應鏈管理共性服務。加強汽車芯片設計企業招商,鼓勵龍頭企業與芯片設計企業同步開展創新研發活動,提升車規級芯片設計和分立器件等領域產品服務本地配套能力。
2.重點發展汽車芯片產品。依托比亞迪首條IGBT產線,支持區內車企與信息技術企業共建實驗室,聯合開展汽車芯片產品與關鍵核心技術研發以及核心配套軟件的全方位合作,共同推進技術研發標準統一化。積極對接國內中兆易創新、旺宏半導體和北京矽成等代表企業,推進車規級芯片生產制造。
3.積極引進晶圓制造項目。聚焦頭部半導體企業,實時捕捉供應鏈重整機遇,謀求晶圓制造重大項目突破。通過晶圓代工企業聚集EDA、IP、半導體裝備、半導體材料等供應鏈企業,培育供應鏈協同發展壯大現有產業規模。
4.布局發展先進封裝產業。依托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優勢,開展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級封裝技術研發和創新,積極引進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研發制造封裝企業,在第三代半導體功率器件和分立器件等細分封裝領域做大優勢,布局引進龍頭封測企業發展高端先進封裝。
5.有序布局新型顯示產業。聚焦新型顯示芯片,重點開展面向MiniLED/MicroLED控制芯片、高密度小間距LED顯示屏控制芯片等新型顯示芯片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引進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顯示芯片企業。借助浪潮集團8K超高清解碼器技術優勢,推動8K/4K超高清視頻編解碼芯片、圖形圖像處理GPU芯片、超高清多媒體處理SoC芯片等相關芯片突破。圍繞車載顯示、可穿戴設備領域,謀劃招引OLED面板生產企業,布局 Micro-LED顯示芯片研發。
(二)人工智能。重點發展AI算力基礎、視覺傳感器等人工智能基礎硬件,前瞻布局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開展安防、出行、農業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場景試驗。
1.強化人工智能基礎層發展。依托濟南市軟件和算力優勢基礎,挖掘AI算力本地化商業驗證場景,大力引進語音識別、圖像識別、智能網聯汽車等專用領域智能芯片創業企業,開發適用于語音、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智能處理任務的定制化芯片。圍繞家居、醫療、汽車等領域,突破高精度、高可靠性新型傳感器技術,發展3D傳感、毫米波雷達。面向人工智能應用創新的共性需求,依托京東云、濟南中科泛在智能計算研究院等主體,建設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圍繞人工智能產業技術標準、知識產權、檢驗檢測,形成統一完備的支撐服務力量。
2.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技術前沿領域。依托濟南中科泛在智能計算研究院,開發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機器翻譯、智能交互、知識處理、控制決策等智能系統解決方案。開發大數據數據庫、云計算平臺等關鍵基礎軟件,支持開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智能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基礎領域研究。結合起步區大數據產業發展,圍繞企業、行業、城市建設提供的研發設計、生產經營、設備運行各類數據,重點發展數據深度搜索、機器學習、知識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等人工智能認知核心算法。
3.開展“人工智能+”競爭性和先導性應用場景試驗。編制人工智能場景應用項目清單,引導人工智能企業和機構積極參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建設。鼓勵濟南中科泛在智能計算研究院等主體積極參與產業轉型、城市治理、公共服務建設,加快“AI+制造”“AI+醫療”“AI+交通”、智慧城市等“AI+智慧方案”落地推廣,推進數據資源采集、整合、共享、利用,助力起步區全域智慧化。
(三)大數據。緊抓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契機,加大數據存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重點發展數據可視化、大數據分析、大數據安全等大數據服務,打造覆蓋大數據資源、大數據服務、大數據應用全鏈條的生態體系。
1.夯實數據中心基礎支撐。推廣綠色智能服務器、自然冷源、余熱利用、分布式供能等先進技術和產品在數據中心的應用,加強能源精細化管理、設備設施智能管理和建筑環境質量管理,降低區域大數據中心能耗。推動產業、政府、城市大數據的匯聚、治理及開放應用,結合人工智能、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工業互聯網產業技術的創新需求,為大數據智能分析、無人駕駛模型預測控制算法、智能出行引擎算法等提供支撐。積極融入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體系,爭取省級節點示范工程落地。
2.布局大數據配套服務。圍繞數據中心及關聯企業,招引一批基礎運營商、大數據產品和技術服務提供商,積極布局數據清洗、挖掘分析等大數據增值服務,延伸布局云服務等關聯產業,逐步延長大數據產業鏈。加快銜接山東數據交易有限公司,開辟線上起步區數據交易入口,推動起步區城市建設釋放的海量數據及制造業、農業等各行業數據盡快實現流通交易。聚焦工業互聯網、云計算、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關鍵防護領域,依托山東可信云信息技術研究院等創新主體,突破一批漏洞掃描與攻擊檢測、傳輸加密、數據脫敏、匿名化算法等核心關鍵數字安全技術。
3.深度挖掘大數據應用場景。充分利用數字孿生城市建設釋放的海量數據,促進大數據與制造業、農業等深度融合,為大數據應用擴展更多場景。建設行業大數據平臺,整合行業數據資源,鼓勵企業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升運營、生產、物流效率,提升經濟效益。政企合作建設起步區農業大數據平臺,完成種植、加工等環節數據采集,開展農業大數據智能分析,指導農業精準生產。加快工業企業“上云”,提升轉型服務供給能力,激發企業數字化轉型內生動力,支撐起步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4.深度融合大數據與空天信息。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以“碳衛星”項目為抓手,謀劃建設“任務-技術-人才-產業”一體化空天信息產業園和國家碳達峰試點園區。積極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科院電子所空天信息研究院等頂尖科研院所以及山東空間信息技術產業園、齊魯空天信息研究院及籌建中的空天信息大學,建立深度合作關系,重點引培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帶動省市空間信息產業全面布局。
(四)工業互聯網。面向省會經濟圈制造業應用場景,以工業軟件為切入點,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平臺,開展工業互聯網多層次示范應用,提升產業關鍵支撐能力與綜合集成水平,打造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示范高地。
1.完善網絡層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通信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科新經濟科創園等重點產業園區5G網絡全覆蓋。支持中科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等機構與信息技術企業、電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合作建設本行業標識解析二級節點。支持起步區企業率先應用IPv6、工業無源光網絡(PON)、窄帶物聯網(NB-IoT)、時間敏感網絡(TSN)、軟件定義網絡(SDN)等新型工業網絡技術,提升工業企業網絡互聯互通水平。
2.促進工業互聯網新平臺涌現。圍繞數據集成服務、協同研發、協同制造、信息交易等方向構建工業云平臺,鼓勵開放共享工業知識、組態工具、算法工具等微服務組件,打造工業互聯網技術創新開源社區。運用基于互聯網的協同制造和云制造平臺,加快實現研發設計、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集成協同優化。鼓勵企業由提供單一服務向提供系統集成總承包服務轉變,培育一批以工業互聯網集成方案、咨詢服務、數據服務等為主要業務的工業互聯網系統集成商。
3.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圍繞智能化生產、數字化管理、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等典型場景,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應用標桿項目。圍繞能源管理、汽車制造、高端裝備等重點行業,發展一批復制性強、經濟效益顯著的行業級工業互聯網應用示范項目。
(五)元宇宙。注重應用引領和場景驅動相融合,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和智慧城市建設場景,大力引進元宇宙產業項目,加快元宇宙與集成電路、區塊鏈、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融合創新發展,推動元宇宙技術在多領域深度應用。
1.培育發展交互終端。加快發展虛擬現實終端,加強虛擬現實一體機、PC虛擬現實設備等技術創新,面向娛樂社交、沉浸影音、教育培訓等領域培育差異化終端產品。推動增強現實、混合現實終端向低功耗、小體積、大視角、可變景深方向發展,加快從底層到應用全鏈條布局,培育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消費級產品及行業級解決方案。支持浮空投影、裸眼3D、空間成像等全息顯示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推動體感設備向低成本、高性能演化。
2.積極發展虛實交互娛樂。發展元游戲,支持研發制作可編程、再開發類游戲產品。培育元社交,鼓勵發展具備實時互動、多人參與、沉浸體驗的新型社交平臺;支持虛擬形象、數字空間、數字創作等社交工具研發和產業化。賦能影音制作,鼓勵運用虛擬實景搭建、特效實時渲染、空間聲學仿真等技術,提升電影、電視、動漫、音樂等行業生產效率。
3.積極發展虛實交互商業。培育數字會展,鼓勵打造云上展廳、數字化展廳,提供無邊界、沉浸式展示服務,促進多人同屏互動、在線社區、語音和動作實時交互,提升展覽展示的參與感、體驗感。發展全景導覽服務,鼓勵場館打造虛擬全場景導覽應用,提升室內導航、商業導購、泊車尋車體驗。創新線上購物體驗,融合沉浸式、數字人等技術,提升直播帶貨、虛擬購物體驗,拓寬線下商業運營。
二、做強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
堅持“制造+服務”雙輪驅動,加快布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即智能車)、機器人、先進動力裝備、節能節水環保裝備,著力推動相關技術設備在起步區主要場景實現應用,力爭到2025年,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產業營收突破1000億元,培育5家以上頭部企業或科研院所,形成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條。
(一)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以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為核心,緊盯軟件定義汽車、芯片制造汽車、數據開發汽車等新方向,著力引進一批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駕駛系統等核心零部件配套企業及具有較強研發能力的創新型企業,打造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發展高地。
1.加強上游智能技術研發和關鍵零部件制造。圍繞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上游車聯網技術和自動輔助技術,積極對接騰訊網聯、商湯科技、寒武紀科技等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領軍企業,聯合開展技術創新與研發。加強高強度、輕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長壽命的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系統短板技術攻關,加快固態動力電池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加大對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等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及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的招引力度,構建車用關鍵零部件技術供給體系。
2.增強關鍵系統集成和整車制造實力。加大感知系統市場布局,推動多傳感器融合的高準確度感知系統發展。重點推動自動駕駛解決方案落地,支持企業增加研發投入,開發更多針對中國特殊行車場景的ADAS輔助系統。圍繞汽車質檢、電子元器件在線檢測需求,依托濟南中科核技術研究院開展涵蓋能譜CT技術、專用型板狀CT等從低能到高能、從顯微到大型整機設備的完整工業CT設備系列產品研發,推動工業4.0領域精密檢測裝備產業發展。積極對接威馬、理想、小鵬、蔚來等汽車行業新勢力落戶起步區,帶動新能源動力系統、智能感知系統、智慧決策系統與整車制造快速發展。
3.推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測試與示范。規劃建設集封閉測試、半開放道路測試、開放道路測試、無人駕駛應用“四位一體”的測試區與示范區。在特定區域內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運行和示范應用,支持百度Apollo自動駕駛測試運營中心(山東)等開展車輛環境感知準確率、場景定位精度、系統容錯與故障處理、智能汽車基礎地圖服務等“人-車-路-云”系統協同性驗證,積極創建國家車聯網先導區。探索在短途接駁、物流配送、道路清掃等開放場景中推動無人駕駛示范應用。
4.積極拓展下游維修保障和數據增值服務。大力提升本地充電樁配置能力和維修保障能力,完善動力電池及車用零部件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鼓勵共建共用回收渠道。拓展智能網聯汽車在物流、出行以及數據增值方面的應用服務,積極培育共享出行、個性化出行、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智能汽車服務生態,積極鼓勵商業模式創新。
(二)機器人。聚焦移動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人機協作等領域,集中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等共性技術,重點發展伺服系統、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做強機器人實驗室和創新服務平臺,打造機器人特色產業集群。
1.聚力攻克機器人前端關鍵技術和核心零部件。聚焦國家、省、市戰略和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泰山機器人實驗室等研發機構作用,重點突破機器人系統開發、操作系統、人機交互與自主編程、多任務規劃與智能控制等關鍵共性技術以及機器人仿生感知與認知、機器人生機電融合、人機自然交互等前沿技術。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構建有效的產業技術創新鏈。
2.重點發展機器人高端產品。圍繞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功能、性能和可靠性,重點發展智能控制器、高性能伺服驅動系統、智能一體化關節、高性能減速器、新型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集聚優勢重點推進移動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特種機器人等重點產品研發制造,拓展機器人產品系列,提升性能、質量、安全性,推動產品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3.聚力打造機器人產業基地。依托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與空天智能裝備研發基地項目,加快整合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新松機器人、埃斯頓自動化等資源,大力引培一批行業龍頭和行業領軍企業,健全產業配套,優化營商環境,聚力打造龍頭企業引領、專業園區承載、創新平臺支撐的機器人產業基地。
(三)先進動力裝備。圍繞分布式、移動式能源等應用示范,依托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中科先行燃氣輪機公司、山東太古等企業項目,重點發展低排放、系列化燃氣輪機,逐步建立完善產業鏈條,積極開展航空后市場維修,壯大航空動力裝備產業規模。
1.完善先進動力裝備產業鏈。支持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中科先行燃氣輪機公司重點研制30MW、20MW、10MW等不同功率等級低排放、系列化燃氣輪機能源系統產品。規劃建設航空動力裝備配套產業園區,推進航空發動機控制系統、電子控制器、控制軟件等核心技術成果在起步區轉化落地。積極對接中航高科、火炬電子、西部超導等龍頭企業,共建陶瓷基復合材料與碳基復合材料研發中心,打造航空航天發動機專用復合材料生產基地。依托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搭建先進動力裝備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開展尖端發動機研發應用,在空天發動機、1000馬力渦軸發動機等領域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
2.積極拓展航空維修新業態。支持航空動力裝備企業積極開展后市場業務,探索發展內燃機及零部件再制造,提供單件小批量供貨、舊機循環利用等個性化定制服務,實現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鼓勵航空維修龍頭企業擴展業務領域,發展航空發動機維修、機體維修、部件維修、航線維護、飛機檢驗等維修維護服務。
(四)節能節水環保裝備。搶抓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戰略和環保產業發展機遇,堅持龍頭帶動、多元適配的發展路線,積極發展節能節水裝備、先進環保裝備,打造全國節能節水環保產業新高地。
1.推進高效節能裝備技術提升及轉移轉化。加大新型節能環保產品研發力度,重點發展高效節能電動機、高效節能風機設備、輸變電設備、清潔能源供暖設備等高效節能電器設備。積極發揮中科院濟南先進動力研究所等機構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學研合作等方面的作用,組織實施關鍵技術產業化專項,提升裝備供給能力和水平。
2.加快節水技術裝備研發應用。支持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開展工業節水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創新性研究,探索建立產業化創新戰略聯盟,建設節水技術創新孵化器和創新創業基地,支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轉化。制定工業節水裝備行業規范、技術推廣方案和供需對接指南,遴選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節水技術裝備。
3.完善先進環保裝備產業鏈。圍繞水、大氣、土壤等環境保護專用設備,編制節能環保產業重點企業清單。依托起步區現有大氣環保技術力量,以中科院大氣所碳中和北方中心為平臺,加快推動大氣、水、土壤、固廢、低碳、應對氣候變化等監測、監管、監控、治理系列智能裝備的國產化、產業化,推動相關綠色科技成果轉化。吸引省市環保優質項目增資擴產落地起步區。探索搭建“互聯網+清潔生產”信息化服務平臺,建設清潔生產技術產業化服務中心,促進先進環保裝備、清潔生產技術推廣應用。
4.打造高端環保產業集聚區。以實施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示范為契機,著力打造全省環保產業發展新引擎,成立高端環保技術產業發展研究院,設置高端環保產業孵化器,建設高端環保產業園區,促進產研緊密結合,形成黃河流域最具影響力的高端環保產業集聚區。
三、做優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圍繞新能源、新材料兩大產業主攻方向,積極推進能源技術變革,大力發展氫能源、光電信息材料、綠色建筑產業。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收達到230億元。
(一)氫能源。依托國家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引進培育一批具有發展潛質的氫能企業,聚焦氫能研發、應用等環節,在氫氣制備、存儲、燃料電池等領域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推進氫能在交通、能源、建筑等多領域推廣示范。
1.加快建設氫能產業園區。以國電投氫能基地建設為抓手,建立集“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會展商務區+各種氫能應用場景”于一體的綜合園區,開展氫燃料電池及其核心材料技術、加氫儲氫技術、氫能產品及應用標準等氫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開展高壓儲氫裝備制造技術、氫能安全技術等研發,提升氫能安全技術水平。
2.打通氫能產業鏈關鍵環節。積極對接氫楓能源、舜華新能源、富瑞氫能裝備等核心企業,加快氫氣壓縮機、高壓儲氫容器、加氫機、加氫站控制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產業化。結合公交線路和物流園區規劃,建設一批公用加氫站。超前布局城市輸氫管網、涉氫專區輸氫管道示范工程,構建區外制氫和區內用氫相結合的低碳低成本氫能源供給體系。
3.大力推動氫燃料電池發展。強化燃料電池電堆、催化劑、質子膜等燃料電池核心材料部件與關鍵技術引進與吸收,推進核心部件國產化進程。對接知名燃料電池及動力系統核心企業落戶起步區,開發高品質氫燃料電池。積極對接儲氫設備及關鍵零部件企業,探索發展液態氫存儲、運輸技術及設備。
4.建設多元氫能應用場景試驗地。支持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商用車、叉車、觀光車、電動車、無人機、船舶等領域的拓展應用。在大型公共建筑、醫院、學校和工廠規劃建設光伏發電制氫與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儲能系統、熱電聯供的示范工程。推進氫能備用電源在起步區通訊基站和工業企業的探索應用。
(二)光電信息材料。瞄準電子信息制造業廣闊的市場需求,布局一批科研成果產業化項目,重點發展碳化硅、氮化鎵等半導體材料,積極發展通信光纖、電磁屏蔽材料等重點材料,打造全省一流的光電信息材料產業新高地。
1.聚力打造先進半導體材料產業集群。聚焦SiC、GaN襯底材料領域,加強與山東天岳、浪潮華光等濟南本地半導體企業的對接合作,布局建設生產基地。依托濟南比亞迪半導體項目,結合8英寸硅基功率器件、6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材料配套需求,吸引高水平企業集聚發展。鼓勵區內企業以委托研發、共建研發中心、人才共同培養等多種方式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培育一批高質量先進半導體材料產業項目。
2.加強先進半導體材料創新能力建設。支持濟南比亞迪半導體等骨干企業積極對接中科院半導體所、中科院微電子所、北大信科院等科研院所,突破GaN、SiC材料大直徑、低應力和低位錯缺陷等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產業化能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重點突破光刻膠、濺射靶材、電子特氣等制造材料技術壁壘。搭建起步區先進半導體材料科技服務平臺,成立小試、中試基地,為區內企業提供系統服務。
3.積極發展電磁材料高端市場。依托天諾光電等企業,積極研發輕薄導電布、石墨烯導電填料等碳系材料為代表的高性能電磁屏蔽膜材料,搶占電磁屏蔽膜高端市場。針對高導熱石墨膜、納米導熱材料等新型導熱材料,積極對接碳元科技、中石科技等導熱材料龍頭企業,領先布局擁有先進工藝技術優質項目。
(三)綠色建筑。以起步區城市建設為契機,依托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構建全域綠色智慧建設應用場景,發展綠色技術服務、綠色建材制造等產業,建設綠色智慧建設產業示范區。
1.推進綠色智慧工程建設。按照綠色建筑標準,融入智能技術,高標準推動國際標準地招商產業園綠色智慧建筑產業應用場景建設。新建建筑達到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大規模推廣裝配式建筑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設,積極開展零碳建筑和零碳社區試點。
2.多元發展綠建技術服務。精準招引有發展潛力的優質綠建技術服務主體,引入世界頂尖綠建科研機構與高端人才,加強綠色建筑技術研究與突破。以黃河綠色研究院為核心,重點招引綠色建筑和泛綠色建筑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涵蓋綠色建筑咨詢、綠色建筑檢測與認證、綠建方案設計與評估、綠色生態規劃等領域。
3.提升發展綠建運營管理。以城市綠色建筑運營需求為牽引,發布綠色城市建設項目清單,招引一批綠建行業頭部企業。支持能源管理、環境服務管理、綠建物業管理等綠建運營管理企業對外承包與跨國合作,以對外工程承包為突破點,充分發揮起步區綠建產業技術優勢,引導綠建企業積極參與其他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帶動綠建產品、技術、標準、服務聯合走出國門。
(來源:濟南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