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f-PSC) 因其理想的形狀因子和改進的耐用性而在各種應用中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f-PSC 的制造工藝并未得到優化,導致其效率參差不齊。

高麗大學Dong Hoe Kim和成均館大學Hyun Suk Jung等人報道了一種范德華堆疊 (vdWS) 工藝,該工藝通過鈣鈦礦退火過程中的均勻傳熱在柔性基板上產生均勻且高度結晶的鈣鈦礦薄膜。

此外,真空輔助鈍化后處理有效地減少了鈣鈦礦薄膜的表面和晶界缺陷;因此,增強了f-PSC的環境和機械穩定性。此外,有效面積為0.14 cm2的最佳f-PSC在1000 lx和 1個表征太陽光光照下分別實現了41.23%和22.54%的功率轉換效率 (PCE)。
此外,vdWS工藝通過靈活的鈣鈦礦太陽能微型組件顯示出可規模化制備的均勻性,在48.90 cm2的有效區域中,其認證的PCE可達18.35%,這在柔性模組領域為較高效率值。






Oh Yeong Gong, et al. Van der Waals Force-Assisted Heat-Transfer Engineering for Overcoming Limited Efficiency of Flexi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 ACS Energy Lett. 2022, 7, 2893–2903
https://doi.org/10.1021/acsenergylett.2c0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