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網獲悉:在近期舉行的2022 中國·南沙國際集成電路產業論壇寬禁帶半導體論壇上,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實驗室、南砂晶圓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徐現剛教授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了來自產業一線的觀察和思考。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實驗室、南砂晶圓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徐現剛教授
徐現剛教授介紹,碳化硅的熱導率為5,這個數字僅次于金剛石(熱導率22),但遠遠高于砷化鎵,由此可以看到它的熱導率性能非常好;與硅相比,碳化硅的帶隙是前者的3倍,飽和電子速率是前者的2倍,這從物理性質上決定了它有非常好的性質,有很好的應用前景。
“碳化硅還有一個優點,那就是它的硬度和金剛石差不多,高達9.8(金剛石是10)。另外,它的光學方面也有很好的優點,也僅次于金剛石。這些優點決定了上世紀50年代在尋找半導體材料的時候,就找到了碳化硅,但由于材料技術和設備的限制,這種材料一直默默無聞,沒有發展起來。但它們在‘高功率、高頻、高溫、高效’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可能性”。徐現剛教授補充道。
徐現剛教授表示,碳化硅材料的發展有一段很悠長的歷史。自1885年瑞典的科學家發明了碳化硅生長裝置以來(這個裝置目前我們還在沿用),我們就在其上把沙子和木炭這樣的核心原材料加熱到1500℃左右,通過導電,引發自蔓延反應,形成碳化硅。
碳化硅的原材料來源于沙子,也就是二氧化硅,常用的是高純石英礦。而從碳化硅發明到現在,大部分時間的用途是非單晶的,都是用在磨料、砂輪、陶瓷和纖維上。但在1955年Lely發明了一個后來被稱為“Lely法”的制造工藝之后,碳化硅制造又有了新的選擇。
不過,徐現剛教授也直言,傳統的“lely法”生長的難度非常高,這也是導致碳化硅單晶在最近六七十年的發展落后于硅單晶的原因。但在科學家于1978年修正了Lely法后,形成了我們目前常用的第三種方法。
他表示:“目前主流的單晶生長方法就是PVT和高溫CVD法,液相法在最近也逐步進入了大家的視線。對于這些制造方法來說,由于其需求的溫度非常高(熔體達到3000℃以上、5000kpa大氣壓以下),所以用傳統長單晶的方法很難實現,帶來了難度的增加。另外,雖然它們都叫碳化硅,但碳化硅還有一個同數據構體,也就是說元素一樣、結構不一樣(現在在自然界可以存在200多種類型),這樣很難控制它的唯一性生長。和傳統的硅單晶相比,碳化硅單晶生長是黑盒子系統,生長過程我們不可看,這些都增加了碳化硅單晶生長的難度。”
徐現剛教授介紹說,碳化硅單晶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90年代光電應用,碳化硅作為襯底,成功應用在光電領域;第二階段是微波電子,我國做的已經不比國外差;第三階段是功率電子應用,希望上下游通力合作,在這方面趕超國外。
徐現剛指出,從襯底發展來看,海外廠商在十年前突破了6英寸襯底技術,國際行業龍頭科銳今年成功將8英寸襯底導入量產,全球首條8英寸晶圓工廠已經通線,很快就要建第二個8英寸碳化硅器件生產廠。目前已穩定導入產業。
經過30多年的研發,國內碳化硅研究已具備一定條件,可以為器件研發提供襯底材料。在國內“十三五”期間,突破了8英寸襯底量產的關鍵難題,正快速導入量產進程。
碳化硅襯底正不斷向大尺寸方向發展,襯底尺寸越大,單位襯底可制造的芯片數量越多,單位芯片成本越低。目前業內主要量產產品集中在4英寸及6英寸,并演化向8英寸。
在產業化方面,國內碳化硅企業已完成4-6英寸的升級。徐現剛教授認為:“目前國內已有8英寸碳化硅,與國際差距在2~3年之內,這個差距會越來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