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看向未來。
歸國183天,孟晚舟首次公開亮相,氣質依舊。


本次孟晚舟以華為副董事長、CFO的身份代表華為發布2021年全年業績報告,這也是她時隔4年再次參加華為業績發布會。
這次孟晚舟帶來的華為2021年核心財報亮點十足,其后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也從業務的角度闡述了華為在壓力之下采取的多項措施。

一份穩健的財報
去年是華為陷入困境的第三年,我們依然能從年報中看到部分影響。
數據顯示,2021年華為營收6368億元,相比于去年同期收入8914億元,大跌28.6%。

在回答現場記者提問時,孟晚舟給出了三點原因:首先,華為依然處在外部供應鏈制裁的艱難環境中;其次,中國5G建設在2020年達到了飽和狀態,華為沒有過多的需求;最后,華為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企業一樣,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從后面的數據也能看出來,此前占華為營收半壁江山的消費者業務依然處在陣痛中,新的收入來源仍需拓展。
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華為在營收大幅下跌的背景下,凈利潤達到驚人的1137億,相比去年同期646億元大漲75.9%,這是一個相當驚艷的數據。
對此孟晚舟解釋道,華為對產品銷售結構進行了調整,使得毛利率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華為強化了對供應鏈的管理,縮短了交付周期;最后,華為通過數字化運營,推動了內部效率的提升,公司運營費用下降了近100億。
其實我們從華為上一季度財報里就能發現許多利潤增長點,例如專利費、政企服務、5G基站等等。
在去年年初,華為突然宣布收取5G專利費,要知道高通正是在專利費用上賺得盆滿缽滿。同時,華為在過去兩年里經歷了售賣榮耀、砍掉臺積電芯片代工費,這些“意外收入”也成了去年華為利潤大漲的原因之一。
凈利潤提升的背后,華為整個資金流也變得十分健康,其中經營性現金流達到597億元,同比增加69.4%;資產負債率為57.8%,同比下降4.5 pct。而華為手中的凈現金更是達到了2414億元,較去年上漲11.9%。

在充足資金的保障下,華為去年研發投入達到了1427億元,占整個收入比重的22.4%,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據。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研發支出132億元,僅占到收入比重的4%,足以可見研發在華為內部的地位。而這一數額在全球范圍內也達到了第二的位置,僅此于谷歌母公司Alphabet。

借用孟晚舟的發言主題,這份年報“穩健經營”,同時“投入未來”。在外部因素的陰影之下,持續不斷的高額研發成了華為當下的最重要的“破局之道”。
華為該怎么變
在年報發布會的第二部分,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從業務的角度詳解了華為在過去這些年的改變。
從2021年的收入結構來看,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億元,占比38.2%,已經被運營商業務反超,同比下跌16%;后者收入2815億元,占比44.2%,同比增長10.2%,其中海外收入就占到其中50%;而企業業務收入為1024億元,占比16.1%,同比增長4.8%。

對比2020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幾乎腰折,而其他兩項主營業務則基本沒有受到影響,繼續穩健上升,這也讓后兩項業務成為華為近些年重點攻克的方向。
在發布會上,郭平著重提到了“重構”,包括架構重構、軟件重構、理論重構以及供應鏈重構,這自然很好理解:在消費者業務嘗試自救受挫后,華為必須及時轉變思路,優先保障生存的發展。
郭平提到,在過去的一年里,華為著重發展了數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先后拿下了全球最佳移動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商,同時落地多項5G項目,這也讓華為的海外收入達到了新高,彌補了國內業務飽和留下的市場。
想要完成這一目標,就得在人才、資金上加大投入,郭平多次強調了華為在基礎科學、架構設計、軟件理論上的潛力研究,這些基礎性的工作有效幫助華為推動了華為的業務重組。

在過去一年里,一些新的業務被華為提到了前列。例如華為云、數據中心、碳中和業務、能源業務、運動健康,還包括話題度頗高的“智能車云服務”。
在發布會上,郭平再次重申了“華為不造車”的觀點,其目的是幫助造好車、賣好車。
從PPT可以看出來,華為將自己的定位放在了供應商的層面,包括平臺、系統以及零部件。但有意思的是,郭平并未在這個環節提到華為過去一年的車企合作伙伴,而在整個消費者業務里只有穿戴、智慧屏實現了業務增長。

對于余承東來說,新的一年他仍要去思考華為汽車的未來。
寫在最后
孟晚舟表示,2021年是華為“承重”的第三年,如今的華為變得更有韌性。我們借用發布會中幾個關鍵詞,概括下華為過去一年的歷程:穩健、創新、重構、價值。
其最大的表現就在于“造血”能力不斷增強,有效緩解了海外制裁帶來的手機業務下滑壓力。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華為的高端手機市場已經幾乎被瓜分殆盡,用華為的話來說,即使重回戰局也難有勝算,那么及時轉身就是最好的方法。

另一方面,華為選擇將大量資金投入研發中,作為一家科技公司,即使被迫斷臂求生,但只要核心技術在手里,就不怕長遠發展。
不過,新的一年,華為依然面臨著調整。例如前文提到的汽車業務、5G業務以及捉摸不透的供應鏈。
2021年很難,2022年依然困難,但華為一定能再次給我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