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陸續公布業績情況,半導體產業的蓬勃發展也體現在上公司業績上。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中信證券行業分類半導體板塊93家上市公司中,已有61家公司公布了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數據,有33家同比增長率超過100%,占公司比例的35%,東芯股份和北京君正的增速更是達到十倍以上。
WSTS(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為5560億美元,比2020年增長26.2%。該機構還預計2022年,全球半導體市場將增長10.4%,相當于6135億美元的銷售額。
半導體產業鏈全面開花
在業內看來,半導體公司業績的超預期表現,與國內的政策、資本推動和下游市場需求爆發有直接關系。
華芯金通(北京)投資基金創始合伙人吳全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一系列政策發力到國家大基金引領投資,再到資本市場上科創板和創業板積極接納半導體公司,政策和資本給予了充裕的發展空間。下游的汽車、能源、電力和醫藥等行業數字化轉型趨勢加速,也進一步提升了對半導體的需求,產業迎來了全面發展階段。
吳全說:“半導體產業一般細分為四個領域,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分立器件和傳感器,一直以來都是將資源傾注給集成電路,但現在的趨勢是‘全面開花’,尤其是政策和資本推動半導體產業鏈補短板,使整個行業高速發展,下游需求的爆發使半導體公司業績普遍樂觀。”
受當前經濟運行的內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多變影響,3月7日,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經濟循環是關鍵所在。“當前,要著力解決汽車等制造業領域芯片短缺問題。去年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芯片在全球一度出現了供應短缺,這個問題我們今年將重點加以解決。”林念修說。
中國本土企業軟權力研究中心研究員周錫冰告訴記者,從目前的半導體產業鏈現狀來看,全球供應鏈的裂痕越來越大,但下游的消費需求依舊強勁,這極大地刺激了中國半導體公司的擴張規模,國內公司在去年紛紛通過資本融資等方式擴充產能,中國的產業體系也促進了半導體供應鏈的國產化。
周錫冰說:“中國積極的防疫政策,使國內各產業鏈保持有效的銜接,中國半導體公司也可以更有效的出貨,過去依賴海外半導體的下游公司,開始主動尋找中國半導體公司合作,讓中國的半導體公司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業績進一步提升。”
但吳全也指出,目前國內半導體生產加工設備整體而言還非常依賴進口,雖然國內有巨大的國產化空間,但也需要公司加快研發進度,不能只滿足于中低端半導體產品。從投資角度考慮,那些具有創新研發能力,奮起直追的公司,投資人會給予更多的時間讓企業成長。
1-2月業績繼續高增長
國內半導體設備企業如中微公司、盛美上海等已在業績快報中表示新簽訂單飽滿,在全球半導體需求暴漲背景下,相較于海外的半導體公司,中國半導體公司交付期相對較好,在配套服務、響應速度方面具有優勢,供應鏈安全方面具有保障。
因此中國半導體公司業績的高增長也延續到今年。近期半導體上市公司陸續公布了2022年前兩個月業績,如中芯國際前兩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59.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94.9%;瀾起科技前兩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1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長157%。
中信證券在研報中指出,當前半導體設備交期普遍延長,部分交期長達1-2年,設備廠商在手訂單飽滿,在國產替代和國外供應鏈緊張的環境之下,建議關注國產半導體設備商加速發展機遇。華創證券也表示,隨著十四五規劃的進一步落實以及在受全球芯片短缺影響下,我國下游制造商陸續開始由進口芯片轉為使用國產芯片,半導體產業鏈國產化進程持續加速,晶圓廠進入新一輪擴產周期,看好上游半導體材料領域。
巨峰投資首席投資顧問張翠霞對記者指出,半導體行業的業績確定性已經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可。目前一批半導體上市公司市值超過千億元,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公司市值在500億以下,這些公司對于二級市場投資者來說,具有很好的價值投資潛力,尤其是一些細分領域龍頭,屬于市場關注和資金追捧的公司。
張翠霞說:“晶圓廠產能擴充,必然刺激半導體上游的封測、設計、元器件需求,以及半導體材料如光刻膠、氮化鉀等需求,這些領域也屬于目前政策和資本聚焦方向,在二級市場上有相對應的細分龍頭公司。從這些細分龍頭公司的當前業績表現和未來預期來看,溢價空間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