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由于俄烏關系持續緊張,烏克蘭兩家主要氖氣供應商已經停止運營,這兩家公司的氖氣產量在全球供應中約占一半。氖氣是制造芯片的關鍵原材料,這兩家公司停產可能導致價格上漲并加劇半導體短缺。
基于這兩家公司和市場研究公司Techcet的數據計算,全球約45%-54%的半導體級氖氣由烏克蘭Ingas和Cryoin兩家公司供應。Techcet估計,去年全球用于芯片生產的氖氣消費量約為540公噸。 CFRA的分析師Angelo Zino表示,盡管對芯片制造商手中氖氣庫存的估計存在很大差異,但如果沖突持續下去,芯片產量可能會受到打擊。 “如果庫存在4月前耗盡,芯片制造商在全球其他地區沒有鎖定訂單,這可能意味著更廣泛的供應鏈將受到進一步限制,無法為許多關鍵客戶生產終端產品,”他說。
氖氣是DUV/EUV光刻環節產生光源必需的惰性氣體,其供應緊張恐影響到下游諸多產業。 日本東芝公司3月7日曾表示,電子元件的供應挑戰不太可能在未來一年內得到緩解,俄烏沖突的爆發可能進一步加深持續了一年多的缺芯危機。“短缺的情況感覺絲毫沒有得到改善,”東芝設備部門負責人Hiroyuki Sat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們預計,目前的供應緊張至少也將持續到明年3月。”
另有分析師表示,俄烏沖突可能會導致今年全球汽車產量減少約150萬輛。也有分析師更加悲觀,認為今年汽車減產數量將達到300萬輛。
據了解,國內稀有氣體頭部廠商包括武鋼、首鋼、寶鋼、邯鋼、衢州杭氧、攀鋼梅塞爾等。行業分析師表示,因為原材料的問題,主力企業開工不足,目前尚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半導體應用的氣體對純度要求較高,一般為5N,下游客戶則主要涵蓋鎧俠、SK海力士、長江存儲等半導體大廠。
此前,已有不少產業鏈公司公開回應,試圖打消市場對于氖氣供應緊張的憂慮。 2月26日,美國電子特氣公司EFC發布聲明表示,公司已經為2022年準備了充足的全年庫存,而且擁有合格的第二和第三材料供應商。
中國臺灣晶圓廠力積電也表示,氖氣只有在制程需要鐳射的部分才會用到,用量較少,一小瓶可能用一到兩個月,目前公司的庫存量達六到九個月。
無獨有偶,據報道ASML使用的氖氣只有不到20%的供應商源自烏克蘭,公司正積極尋找多方供應渠道。 國內電子特氣龍頭企業華特氣體也表示,目前已備足半年庫存,儲備充裕,即便極端情況發生國內也有足夠氣源供應作為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