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開局之年,北京以三城一區為主平臺,以中關村示范區為主陣地,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北京市未來五年的科技發展鋪好了“地基”,走出了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新路子。
著力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聚焦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2021年,北京市研發投入強度6%左右,在國際創新城市中名列前位,基礎研究占比16%左右,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連續四年蟬聯“自然指數-科研城市”榜首。在中關村、懷柔、昌平三個國家實驗室掛牌運行的同時,北京市還高標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推動基礎創新和原始創新,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85件,穩居全國第一。
“北京市建立完善‘五新’機制高標準建設新型研發機構”典型經驗,獲得了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經過幾年的發展,北京新型研發機構已經匯聚了一批實力雄厚的科技人才,接連涌現出一系列世界級的科研成果。智源研究院研發的全球最大的超大規模智能模型“悟道2.0”,參數規模達到1.75萬億,打破了谷歌此前1.6萬億的紀錄。量子信息研究院成功研發長壽命超導量子比特芯片,將單個超導量子比特退相干時間提升到503微秒,突破了此前360微秒的世界紀錄。微芯研究院發布國內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研發出全球首款9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以這款芯片為核心打造的超高性能區塊鏈專用加速板卡,可將相關處理速度提升20倍到50倍。
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上,北京無愧于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使命擔當。
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邁開步伐
2021年,中關村示范區全年實現總收入8.3萬億元,同比增長14.9%。北京市會同科技部研究形成“支持中關村開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先行先試改革若干措施”,謀劃提出了24項重大改革舉措,世界領先科技園區建設邁開了步伐。
2021中關村論壇成功舉辦。論壇升級為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140個國際組織及創新機構代表參與論壇各板塊活動,66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名嘉賓深入交流,累計10萬人次線上線下參與,國際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北京市還加強中關村一區多園統籌,研究形成建設世界領先科技園區的空間優化提升初步方案,推進中關村分園體制機制改革,深入實施中關村“強鏈工程”,通過“揭榜掛帥”方式支持組建創新聯合體,支持中關村軟件園等17家特色產業園提升運營服務水平,支持新建12個高精尖產業協同創新平臺;編制實施分園三年提升行動方案年度工作清單,270項重點任務、228個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雙引擎”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
2021年,北京重點發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并且在短時間內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效,“雙發動機”推動高精尖產業躍遷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技術合同成交突破7000億元大關,達7005.7億元,占全國總量的18.8%;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9萬家,占全國的10.3%;獨角獸企業102家,居全球首位;兩支京產疫苗在全球120多個國家獲得批準或緊急使用。
“三城一區”是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發展的主平臺。北京市大力推動“三城一區”融合發展,構建“基礎設施-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高精尖產業”的科技創新鏈條。支持中關村科學城聚焦“數字經濟”,推動圍繞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等打造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和融合創新生態,部分前沿領域不斷從“并跑”轉向“領跑”,一批前沿硬科技企業顯現出生機活力;服務懷柔科學城和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支持圍繞大裝置和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儀器及傳感器件研發布局,累計支持73個科技課題,推動23家科技企業注冊落地;支持未來科學城鞏固深化“兩谷一園”創新格局,全鏈條支持中關村生命園打造“核爆點”,推動入駐央企與中關村企業合作,支撐央企牽頭的氫能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布局;推動經濟技術開發區與“三城”高校院所組建31家聯合實驗室,建成24家技術創新中心、14家中試基地,承接“三城”成果162項;支持順義區進一步聚集創新資源,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鏈初步形成,國聯萬眾第三代半導體基地建成運營。
過去一年,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醫藥健康兩個重點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步。北京持續推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區塊鏈領先發展,預計人工智能產業2021年營收將超過2000億元。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帶動了醫藥健康等產業的發展,還支持了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重大活動和工程。2021年醫藥產業預計收入超過5000億元,在全球矚目的冬奧盛會上,5G+8K、云轉播、氫燃料大巴、手語數字播報人等200多項技術涉及60多個細分應用場景,充分彰顯“一起向未來”中國聲音,向世界奉獻了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冬奧盛會。
生態更優激活科創活力
科學研究、成果轉化、場景應用等都離不開良好的“土壤”。北京市堅持從政策機制、政務服務等方面,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圈,持續激發創新創業主體活力,為科創全鏈條注入前行動能。
北京市科技體制改革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新一輪改革依舊注重打破堵點,消除痛點。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率先實施自然科學基金“包干制”;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報備即批準”政策試點,企業從申請認定到取得證書用時僅一個月,時限大幅壓縮80%以上;在努力解決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堵點問題上,出臺了《關于打通高校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堵點若干措施》,面向在京高校院所提出5個方面17項具體措施,解決“不敢轉”“不會轉”“轉什么”“誰來轉”“轉到哪”等一系列問題。
北京市印發實施“十四五”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人才支撐保障行動計劃,推動設立全國首個顛覆性技術創新基金,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成本分擔和風險補償機制,發布加快建設高質量創投集聚區若干措施,研究制定“育英計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在北交所上市;從研發、轉化、金融、產業空間、人才等多個維度或財政資金支持、政策服務等方面,幫助創新主體聚力發展、克服困難,強化人才和科技金融支撐。
政務服務進一步提質升級,11個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全程網辦,精簡20項辦事材料、優化8項辦事流程、改進19項系統功能,創新主體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同時,“定制”“精準”企業服務獲得科創主體好評。深入實施科技型小微企業研發費用支持政策和獨角獸企業服務行動,對3188家企業支持補助;全年服務重點企業122家,辦理服務事項434項,企業滿意率100%。
2021年,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平穩起步,在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的背景下,用科技編織未來,賦能高質量發展。2022年,北京市將立足“兩個大局”,胸懷“國之大者”,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聚焦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和國家實驗室建設“三條主線”,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北京力量”,用實際行動和更加優質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