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經亞洲》13日報道,全球芯片交貨周期嚴重滯后,部分產品交貨周期逼近2年,讓電子產品等多個行業備受困擾。
根據美國電子元器件分銷商搜芯易的數據,今年2月,全球芯片訂單交貨時間比去年10月份增加5至15周。其中,某類處理器的最長交貨時間達99周。交付周期延長的同時,芯片價格也一路飆升,平均上漲幅度達15%。
芯片供應中斷和價格上漲,已經嚴重影響企業的生產進度。根據日本政府發布的數據,2021年10月至12月期間,空調總產量為73萬臺,較2年前同期下降26%。數碼相機產量下降25%,乘用車下降16%。其中,受制于液晶顯示器半導體器件短缺,索尼集團2021年最后兩個月三度停產6款無反光鏡相機型號的訂單,嚴重削弱索尼相機的銷售,在細分市場的銷售額下降4%。
面對日益緊張的供求關系,芯片制造商開始采取“折中方案”,即優先保證高端芯片的供應,同時采取“變通”方式增加商用芯片的供應。麥肯錫公司統計數據顯示,芯片制造商在2021年增加中低端商用芯片生產量。
芯片制造企業今年也計劃增加產能。2月11日,中芯國際聯合CEO趙海軍表示,2022年初上海臨港項目已破土動工,北京和深圳兩個項目穩步推進,預計2022年底投入生產。三個新項目滿產后,將使公司總產能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