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教教師團隊成功入選。

2017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對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高校教師要以黃大年同志為榜樣,立德修身,潛心治學,開拓創新,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創建“全國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是教育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指示精神的重要舉措,旨在以團隊建設形成長效機制,引導廣大教師持續向黃大年同志等優秀教師學習,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不斷作出新貢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寬禁帶半導體教師團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微電子學家、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郝躍教授領銜,包括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內的30余位教師組成,是國內較早的國防科技創新團隊,首批國家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首批國家示范性微電子學院教師團隊。

團隊堅守立德樹人初心,秉承科教報國之志,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問題,致力于突破“卡脖子”難題,為集成電路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我國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 “換道超車”、行業產業快速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赤誠報國,矢志逐夢“中國芯”
芯片是信息社會的“糧食”,是大國博弈的戰略焦點。面對我國在芯片領域的嚴峻局面,團隊在成立之初就立下志愿,一定要把中國芯搞上去。團隊帶頭人郝躍敏銳洞察微電子前沿技術,毅然決定將國際上剛起步的寬禁帶半導體材料氮化鎵、碳化硅作為攻關方向。當時,沒有經費支持、沒有實驗條件、沒有先例遵循,憑借為國奉獻的堅定信念,團隊成員艱苦創業,自己動手打鉆孔、走水電、接管道、建設超凈室,用十年磨一劍的勁頭,啃下一個個硬骨頭。團隊研究成果在氮化鎵、碳化硅領域大幅提升了電子器件高壓、高頻、高功率的工作特性。從反映高頻微波特性的約翰遜優值指數(JFOM)看,氮化鎵比傳統硅半導體高20多倍。從反映高電壓大功率特性的巴利加優值指數(BFOM)看,氮化鎵更是高出800 多倍!經過郝躍團隊?20 多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續突破,這些性能優異的新型半導體技術,如今已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里,并已開始廣泛應用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國防重大裝備領域,引領了中國第三代半導體領域的強勢爆發,為世界微電子學科和微電子產業開辟了全新道路。
春風化雨,傾盡丹心育桃李
十萬人,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年均人才需求數;三萬人,是進入該產業相關專業畢業生年均人數。面對人才匱乏現狀,團隊長期奮斗在人才培養第一線。經過多年實踐,團隊形成的“面向國家急需三位一體集成電路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獲國家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建設近30門微電子專業主干課程、編寫教材20余部,年覆蓋學生近千人;《半導體器件物理》入選省級一流課程,《集成電路設計叢書》入選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指導學生參加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獲國家級和省級獎50余項。團隊持續強化黨建引領,形成“紅色朝陽班”育人品牌,建設 “師德師風好、師生關系好、培養模式好,有先進文化、有出色管理、有突出業績”三好三有導學團隊;總結凝練科研人員攻關突破的生動案例,形成集成電路課程思政素材庫,建有3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培養出大批埋頭奉獻的骨干人才。

“從0到1”,勇做先鋒顯擔當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團隊勇做揭榜掛帥的先鋒、創新攻關的尖刀。郝躍牽頭實施“寬禁帶半導體推進計劃”,主導制定國家在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領域的一系列標準和規范,系統創新并優化布局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鏈。馬曉華研制的氮化鎵微波功率器件效率不斷刷新自己保持的高能效世界紀錄,為我國下一代綠色低碳5G通信基站提供技術保障;張進成主持的基于極化誘導能帶工程的氮化鎵基電子器件新結構、新工藝和可靠性研究,持續推動我國在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與芯片方面保持國際領先。團隊承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30余項;近五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實現我國氮化鎵領域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
產教融合,“芯芯之火”可燎原
團隊在氮化鎵領域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一,應用于新型相控陣雷達、北斗導航、5G移動通信等國家重大工程;深紫外LED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直接經濟效益7000余萬元、間接經濟效益數十億元。以團隊成員為主要支撐,西電獲批第三代半導體領域唯一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集成電路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已成為科研引領產業的典型示范;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航天科技集團等信息技術領域國家隊保持緊密合作,為華為、中興等企業提供重要技術保障。以團隊成員為主導建設陜西半導體先導技術中心,成為陜西省半導體產業創新技術和工藝的重要策源地;建設西電蕪湖研究院、西電廣州第三代半導體創新中心;助力中芯國際(紹興)投資160億元發展6英寸化合物器件晶圓生產線,服務國家產業和區域發展戰略。團隊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華網、《中國青年報》《中國科學報》等媒體宣傳報道。

雁陣引領,接續奮斗譜華章
經過多年錘煉,團隊形成政治素養高、家國情懷深、治學態度嚴、創新精神強的良好風尚。郝躍院士捐出陜西省最高科學技術獎200萬元獎金設立獎教金;團隊成員捐出專利轉化收益3000萬元投入國家工程中心平臺建設;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士常晶晶舍棄優厚待遇攜妻歸國成長為青年高層次人才;行業知名專家弓小武辭掉企業高級職位傾心育才報國;韓根全在“非硅微電子”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獲批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近年來,團隊培育推選中青年教師入選高層次人才近10人,已形成雁陣引領、言傳身教、接續奮斗的一流創新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