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歲末,沐曦創始人、董事長陳維良格外忙碌,這位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長三角領軍工程博士生帶領團隊,正在研發公司首款高性能GPU(圖形處理器)產品。“GPU是通用算力的基礎芯片,我們參與的‘架構+生態’產學研聯盟,為國產高性能GPU的研發和應用搭建了平臺。”陳維良說。
這個產學研聯盟平臺,是沐曦今年10月與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北京浪潮共同成立的數據中心先進計算架構聯合實驗室。作為新型創新載體,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正在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和人才,構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數字化、碳達峰碳中和、設計等5個領域的創新生態,推動創新策源和產業發展。

校地合作建設新型創新載體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由上海市政府與清華大學共同組建,旨在統籌校地資源,推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國際合作、智庫研究、人才培養等工作。這家新型研發機構坐落于張江高新區普陀園,大樓上的“清華”二字十分醒目。
走進大樓,底層的展廳向來賓展示了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發展歷程和功能定位。清華集成電路歷史與積淀、深度參與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服務上海國際設計之都建設……一塊塊屏幕和展板,勾畫出這所中國頂尖高校與上海發展深度融合的藍圖。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王有強教授表示:“中心將發揮上海在對外開放、產業體系、金融資本和清華在科技研發、創新人才、國際合作的各自優勢,建成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新型創新載體。”
何謂新型創新載體?王有強說,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的愿景是成為創新策源的貢獻者、創新發展的驅動者、創新資源的匯聚者、創新生態的構建者。為實現這一愿景,中心正在上海市和普陀區政府的支持下,以支撐產業鏈創新和重大產品研發為目標,與各類創新主體開展協同創新,構建信用契約、責任擔當、利益共贏等協同機制。
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在加緊建設的集成電路創新平臺,就是協同創新的一個重點。平臺將集聚一批集成電路創新團隊,通過與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合作,開展多種芯片以及集成電路材料、工藝的研究。中心還將集聚人工智能、數字化、碳達峰碳中和、設計領域的創新團隊。與集成電路一樣,這四個領域都有清華大學的優勢學科,清華學科資源將與上海產業資源深度融合,孕育出創新成果。
院企合作研發國產高性能GPU
今年10月,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與沐曦、浪潮共同成立了聯合實驗室,以沐曦在高性能GPU架構設計、軟件和系統方面的核心技術為基礎,結合清華在人工智能算法應用生態以及創新資源整合上的優勢,推動GPU研發及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應用,同時開展數據中心先進計算架構方面的創新研究。
高性能GPU是提供通用算力的核心部件,也是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一塊短板。在聯合實驗室的支撐下,沐曦有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讓國產高性能GPU盡快進入產業生態,為數據中心、人工智能服務器、高性能計算等高端應用提供自主研發的解決方案。“我們也希望依托聯合實驗室吸引和集聚優秀人才,實施人才培養和實訓方案,提升大數據全產業鏈的創新能力。”陳維良告訴記者。
AI社會實驗為治理提供依據
深度參與上海城市數字化轉型,是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已啟動的重要工作。在科技部和市科委支持下,中心制定了《上海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社會實驗工作方案》,牽頭開展包括人臉識別、“隨申碼”應用拓展、醫療診斷輔助決策、老年人智能服務等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社會實驗,為上海乃至全國的數字化治理提供決策依據。
這項工作采用“一個中心統籌, 多個單位聯動開展”的模式,由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牽頭承擔,聯合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機構協同開展。
作為公共管理學專家,王有強帶領團隊制定了“135”評價體系,即從3個主體視角、5個評價維度出發,系統評價一項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社會影響。3個主體分別是技術需求者、技術供給者和政府,5個維度是指性能、效能、使用、規范和影響維度。根據這個評價體系及其測量指標,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將聯合多家機構,對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開展測評分析和定量研究。研究團隊除了有人工智能專家,還有社會學、法學、倫理學等專家,希望通過社會實驗科學地回應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等公眾關注問題,彰顯“科技向善”力量。
醫療診斷輔助決策是社會實驗研究的一個場景,研究團隊聚焦的是“小布AI醫生”。這個兒科門診輔助診斷智能系統由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與上海國際人類表型組研究院聯合研發,已在兒科醫院投入使用,并在長三角和海南、云南等地兒科醫療機構推廣應用。醫生在電子病歷上填寫患者主訴、既往病史、體格檢查等內信息后,點擊軟件上的“智能診斷”按鈕,“小布AI醫生”就會按照概率降序給出多個推薦診斷,供醫生決策參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黨委書記徐虹教授介紹,這個智能系統與兒科臨床專家的診斷一致率達到96.2%,已覆蓋7321個病種,特別適合年輕兒科醫生和基層醫療機構使用。
根據“135”評價體系,醫療診斷輔助決策系統的臨床效果如何?是否適合在全國各級醫療機構推廣使用?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正在牽頭研究這些問題。研究團隊的倫理學家已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專家交流,提出了一系列問題:醫生有沒有告訴兒童患者家屬,在使用人工智能系統?智能系統是否會干擾醫生診斷?如果診斷錯誤,責任由誰承擔?“這次交流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人工智能在醫療上應用的倫理屬性,我們會積極配合研究團隊,把這個社會實驗做好。”徐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