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NBC網站11月24日文章,原題:2022年中國科技行業面臨的五大事項
過去一年來,從監管收緊、一些企業市值大幅縮水,到北京繼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的科技行業經歷了許多。以下為該行業正面臨的主要事務和焦點問題。
過去一年來,從監管收緊、一些企業市值大幅縮水,到北京繼續推動科技自立自強,中國的科技行業經歷了許多。以下為該行業正面臨的主要事務和焦點問題。
科技行業整頓
2020年11月,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集團原本將創世界紀錄的首次公開募股(IPO)被暫停。此后,北京在互聯網平臺反壟斷和加強數據保護法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新規。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和外賣平臺美團都面臨反壟斷罰款。這令中國的著名互聯網企業承受沉重壓力,例如今年阿里巴巴的股價已下跌41%。
幾個問題仍縈繞不去,包括中國將在什么領域出臺更多新規?什么企業將成為接下來的目標?這對中國科技行業的增長意味著什么?
半導體
美中之間持續的科技競爭,已使北京推動各行業實現自給自足的攻勢變得更加緊迫。半導體對從汽車到手機在內的各種產品都至關重要。但中國仍然難以趕上美國和其他國家,這是因為半導體供應鏈非常復雜且已被外國企業主導。
外企主導著高端芯片生產所需的大部分最先進工具和設備,美國的制裁已使中國無法使用其中一些工具。面臨這些障礙,中國如何提升國內芯片產業?這是一場仍在持續進行的重大爭論。
“前沿科技”
半導體只是中國正盡力提升其自身實力的眾多產業之一。在今年早些時候發布的“十四五”規劃中,北京表示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該規劃列出人工智能和空天科技等被北京視為“前沿科技”的領域。在太空方面,中國已取得顯著成就,包括建設本國的空間站并雄心勃勃地計劃在2033年開展首次載人火星探測任務等。就人工智能來說,百度、騰訊等中國科技巨頭都在大舉投資。
電動汽車
該產業是中國努力減排并承諾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行動的一部分。多年來,中國一直通過補貼和其他優惠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發展。市場研究機構Canalys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達到約110萬輛,幾乎相當于去年全年的銷量。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市場。這種增長勢頭已吸引眾多具有科技背景的新玩家參與。小米有望在2024年上半年實現電動汽車量產,百度已宣布設立電動汽車部門與車企吉利聯手造車。
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的科技巨頭必須應對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電力供應短缺和遏制房地產行業舉債擴張等多種因素,不但已經加劇消費支出不振等其他經濟挑戰,如今正在向企業的財務業績滲透。(作者阿爾瓊·卡帕爾,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