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星微電子集團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鄧中翰,在2021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上,從芯片半導體技術面臨的發展難題出發,就“后摩爾時代的AI技術展望”作分享。鄧中翰還提出了后摩爾時代AI技術的三大悖論,即大數據悖論、認知決策悖論、云計算悖論。

在報告的開始,鄧中翰為大家介紹了摩爾定律。摩爾定律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的經驗之談,其核心內容為:集成電路上可以容納的晶體管數目在大約每經過18個月便會增加一倍,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術進步的速度。
鄧中翰指出,如今半導體制程節點已經來到了5nm,通過縮小三極管尺寸來推進的傳統摩爾定律逐漸走向極限,單純靠提升工藝來提升芯片性能的方法已無法充分滿足時代的需求。
而半導體技術停滯,又將會導致市場失去重要的驅動力。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物理層面和信號層面受制約的情況下,鄧中翰提出了在信息處理層面進行拓展的“智能摩爾技術路線”。
何為“智能摩爾技術路線”?即通過進一步借鑒人腦的智慧機制,來分層分區地去關注各種東西,從而形成更加智能的計算。
鄧中翰解釋,智能摩爾技術路線立足于信息處理架構的創新,它在More Moore和 More-Than-Moore之外開創了一個新的創新維度,相互之間不僅不會沖突,而且還能夠利用前兩個維度的發展進步的成果產生合力,共同推進,大幅度提高產品的整體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