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韓國《中央日報》9月6日報道,全球汽車行業預測,隨著德爾塔變異病毒的擴散,車用半導體供應困難將持續到2023年。在東南亞,聚集了德國英飛凌、荷蘭NXP、瑞士ST Micro等主要車載半導體企業的生產工廠。隨著德爾塔疫情擴散,車用半導體不足現象正在惡化。此外,世界最大的半導體代工企業臺積電也提高了單價。控制汽車、家電功能的微控制單元(MCU)半導體交貨時間已達26.5周,比通常的6至9周延長了3到4倍。據推算,半導體供應不足將給今年汽車行業帶來1000億美元以上的損失。車用半導體供應不足給受美國制裁的中國半導體業界帶來了機遇。中國最大的半導體企業中芯國際第二季度的銷售額為13.44億美元,增長了43.2%。當期凈利潤為6.88億美元,增長了398.5%。分析認為,中芯國際的驚人業績源于車用半導體不足。與智能手機等使用的半導體不同,車用半導體不需要最尖端的技術,中芯國際也可以確保在該市場的競爭力。實際上,中芯國際正在集中生產28納米半導體,最近決定在上海建立每月能制造10萬個28納米級12英寸晶片的工廠。韓亞金融投資研究員預測,中芯國際將以堅實的中國國內需求為基礎,積累28納米半導體的銷售業績,加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