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新聞》27 日報導,包含臺積電、英特爾在內的全球 10 家主要半導體制造商,2021 年度的設備投資總額預料年增 3 成至 12 兆日元 (3 兆新臺幣)。各家廠商的投資步調加快,其背后原因除了供需吃緊之外,也與各國政府投入大筆資金有關。
根據統計,臺積電、英特爾、三星這三家排名前三大的半導體制造商,在 2021 年度都有 2 至 3 兆日元的投資計劃。而光是這三家公司的投資金額,就占了前十名廠商總投資額的 7 成;用于細微化加工的機臺,一臺造價就超過 100 億日元,也拉高了投資水平。
其中,大型投資多集中在美國,例如英特爾就投入約 2.2 兆日元在美國建設新工廠、還表明要投資 3850 億日元來實施工廠擴張。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 (Pat Gelsinger) 表示,在 2021 年底前要公布下一階段的歐美擴張預定表。
臺積電計劃 2021 年在設備投資方面投入 3 兆日元、2023 年前的設備投資額也將達到 11 兆日元。而除了在亞利桑那州的工廠將投入 1.3 兆日元,在臺灣也正在興建先進半導體的新工廠。許多國家都向臺積電招手,希望該公司能夠過去設廠。
依照 SEMI 說法,預料 2021 年的全球整體設備投資額將年增 31%,連續兩年創下史上新高。而去 (2020) 年的全球整體設備投資額報年增 9%。
SEMI 數據顯示,光是獲得確認的建廠計劃當中,2021 至 2022 年就有 29 件。投資規模最大的案子則多集中在美國、臺灣地區、韓國,但是就數量來看則以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最多、各有 8 件。另外美國有 6 件投資案,還有日本及南韓也各有 2 件等。
SIA 推估,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生產能力占比當中,中國半導體產業到了 2030 年將達到 19%、是當前市占的將近 2 倍。
專家:芯片短缺恐短期內無解,企業為此改變生產模式
全球芯片荒持續,并且已經成為現今市場面臨的最大單一問題,相關沖擊也從汽車延伸到游戲產業。有機構預估,芯片短缺的問題恐在近期內難以解決,許多企業也開始轉變生產模式,以緩解短缺帶來的沖擊,包含重新設計產品減少晶圓需求。
電子產業分析機構 Supplyframe 認為,芯片短缺將持續到 2023 年,并且與傳統的短缺不同。Supplyframe 營銷長 Richard Barnett 認為,芯片荒將會是一波又一波的出現。
該機構表示,芯片短缺主要是由于 3 種原因所造成的,包含需求、產品周期和優先性。在疫情的沖擊下,使得消費者對芯片產品需求激增。產品周期也造成了產業的波動性。另外,在供應有限的情形下,包含臺積電和英特爾等半體制造商也會優先供貨給獲利較高的客戶。這些因素都造成了芯片荒加劇。
美國政府當局也開始警覺到芯片短缺所帶來的挑戰。拜登政府在 6 月份就發布了一份報告,強調了對美國經濟至關重要的 4 個關鍵產業,其中就包含了半導體業。
卡內基美隆大學經營管理與策略教授 Soo-Haeng Cho 指出,私營企業有動力降低成本,但是沒有動力為供應中斷投入更多的資金。因此,政府希望能夠激勵私營企業加大投資,并通過提供技術補貼,來重振供應鏈。
Barnett 也表示,對于芯片制造商來說,在芯片短缺問題緩解后,產業仍將會迎來榮景。整體來說,電子產品的長期需求仍然十分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