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如果說誰是中國通信行業最萬眾矚目、最吸引眼球的企業,答案毫無疑問會是華為。美國“斷供”加劇、高管被非法扣留海外、子公司榮耀被賣、進軍智能汽車領域、鴻蒙橫空出世、4G版P50依然被搶購一空
這么說吧,近兩年發生在華為身上的大事兒小事兒,隨便拿出來一件都可以說能載入中國科技史史冊。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向來與華為齊名的中國通信行業另一家大佬——中興通訊似乎安靜了很多,從幾年前受到美國制裁繳納巨額罰款后,逐漸淡出了眾人的視野。
然而,從中興剛剛發布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來看,中興不但過得很好,還創造了歷史最佳的同期利潤成績。
悶聲發大財,此刻用在中興身上,簡直是再適合不過的一句形容詞。
01 營收利潤大幅增長,海外收入站穩腳跟
2021年上半年,中興通訊實現營業收入530.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4%;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4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9.6%;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為21.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4.2%。


雖然利潤超過100%的增速看上去很嚇人,但是關鍵還得和同行比,當把中興和它的友商們財報放在一起,你就會發現,中興通訊的利潤增速也就沒那么嚇人了。
國內友商方面,華為2021年上半年收入利潤都出現了大幅的下滑,其中利潤下滑接近腰斬,當然這個屬于個例,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


數據來源:通信產業報
但海外友商方面,愛立信2021年第二季度凈銷售額為63.44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 1%,歸屬于愛立信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25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0%;諾基亞第二季度凈銷售額53.13億歐元,同比增長4%;凈利潤3.51億歐元,同比增長255%。
可以看出,除了華為業績大幅下滑外,全球主要通信設備廠商利潤都出現大幅增長,原因主要是2021年的全球5G建設提速與華為份額的擠出,而中興運營商業務本身對海外依賴就沒有那么大,加上海外國家對中興設備的抵制并沒有那么強烈,因此才讓其起碼是跟上了愛立信、諾基亞們的增長步伐。截至2021第一季度,中興在全球通信設備市場份額穩中有升,實屬難得。


從營收來源看,中興在2021年上半年海外市場營收甚至出現了增長,或許這是一個比利潤增長更讓人安心的數字。

02 對運營商業務依賴度下降
過去幾年時間里,華為讓自己從一家以做運營商業務為主的通信企業,轉型為一家更像是以做消費者業務為主的消費電子企業,因此營收、利潤高速增長。
而在華為消費者業務受困、運營商業務重新回到營收占比最高時,中興開始走華為的老路了。2021年上半年,中興消費者業務異軍突起,實現超過60%的營收增長,其中2C核心業務手機業務營收增長40%。


要知道,這是中興近些年來第一次出現消費者業務營收在三大業務占比中的提升。2015年到2019年,中興消費者業務營收逐年下降,從巔峰期的三分天下有其一退化到可有可無。


在中興消費者業務最輝煌的2010年代初期,其手機銷量全球第四、國內第一,華為望塵莫及,小米OV還不知道在哪里。



不過,伴隨華為缺席的空窗期,中興手機業務明顯有卷土重來的意思。中興通訊今年年初回購脫胎于中興通訊的手機品牌——手機界新銳努比亞股份,持股比例從此前的49.9%升至78.33%,而加上努比亞旗下的游戲電競機紅魔,和中興自己的手機系列Axon,中興已完成覆蓋不同用戶群產品線的搭建,具備成為后華為時代手機圈黑馬的實力。
03 技術實力穩步增加
2021年上半年中興研發投入達88.6億元人民幣,占營業收入比例16.7%。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
2019-2020年,以中國最強的科技企業中的四家為例,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比最高的也沒有達到16%(華為),而其中最低的小米僅不足4%。


就算宇宙第一科技公司谷歌,其最近幾年的研發費用占收入比也不過15%左右。因此,中興在研發上的投入絕對算是下血本了。


也正因如此,雖然當年受到美國制裁時中興直接癱瘓,但目前的中興絕對算得上是中國最具科技含量的企業之一。
以科技企業最核心的芯片為例,中興旗下的中興微電子,2020年銷售額排名國內芯片設計類企業第六,除了距離當之無愧的芯片設計霸主華為海思(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差距難以逾越外,基本處于第一梯隊中上游。


目前,中興微電子不但已經為中興基站設計7nm工藝芯片并量產(由臺積電代工),同時正在研發5nm工藝的5G基站芯片。但近三年中興微電子向中興通訊(含子公司)銷售收入占比分別為88.82%、88.35%和95.10%,一方面說明其嚴重依賴母公司訂單,另一方面也可以說其有很大的業務拓展空間。
從專利方面看,根據華發七弦琴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發布的2020中國企業專利實力500強榜單數據顯示,中興專利實力排名第二,僅次于華為。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
就算純從發明專利授權數量來看,中興近十年也頻繁出現在專利授權數量前三榜單上,與華為、中石化、國家電網、京東方等企業不相上下。

數據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因此,如果這個時候還嘲笑中興沒有科技實力,那也沒有幾家中國公司能如得了您的法眼了。
先于華為兩年于1985年成立的中興,雖然算是華為在行業內的大哥,但在過去幾十年的發展中,中興與華為的差距越來越大,從當初并駕齊驅的通信設備兩強,到如今的不足華為營收的零頭,一直以來中興都可以說是活在華為的“陰影”下。
但如今,隨著美國制裁影響遠去、競爭對手陷入困境、自身研發能力與產品線拓展,中興似乎已經走出陰霾,開始重回向上跑道,一方面穩步提升基站、承載網、核心網等運營商通信設備領域份額,另一方面在消費者業務、服務器、數據中心、汽車電子等領域開疆拓土。
中興,又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