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消息,鋰電池管理芯片企業華泰半導體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投資方為臨芯投資、硅港資本聯合領投,泰亞投資、中興眾投、動平衡資本、浦東科創、華旭投資等共同投資,芯湃資本擔任牽頭財務顧問。本輪融資將用于加大研發投入和加速流片。
華泰半導體于2014年成立于西安,團隊開發的核心產品是鋰電池管理芯片(以下簡稱“BMS芯片”)、信號鏈、電機控制等其他模擬/混合信號芯片。目前華泰半導體的出貨量也受到了上游晶圓短缺很大的沖擊。為此,公司也在通過交叉流片等方式應對。
BMS芯片的意義在于,可以對鋰電池做電壓溫度檢測,做短路/斷路的保護措施;對電流實行實時檢測,與控制端之間做實時的通訊等等。基本上,所有使用鋰電池的終端,都需要安裝鋰電保護芯片。目前國內BMS芯片的市場規模每年為數十億顆,其中來自國內品牌的份額只有兩成,而國外公司的產品(TI、SEIKO、ADI等)在產品定義階段過早,部分成熟產品也并沒有根據國際標準/實際情況預留額外的功能。
華泰半導體創始人及董事長王飛表示,傳統BMS類芯片集成度很高,當中包含很多的IP模塊,包括信號鏈模塊、接口、電源芯片模塊等等。“當中的痛點在于傳統BMS芯片功能大而全,對于一些行業公司來說,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60%-80%的功能是閑置的,造成浪費。其中,產品的多樣性,是目前國外廠家所欠缺的。”
臨芯投資合伙人劉光軍表示:“受益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趨勢以及‘碳中和’目標的引領,鋰電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鋰電池生產國和需求國,市場潛力無限。”
硅港資本創始合伙人何欣表示:“國內模擬芯片市場需求約400億美金,而自給率不到20%。巨大的市場給予國內模擬芯片企業廣闊的創業和發展空間。”
泰亞投資合伙人秦偉表示:“目前國內高端模擬芯片基本被國外壟斷,是典型的“卡脖子”領域,該領域國產替代的創業正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特別是其高串鋰電保護芯片已得到客戶廣泛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