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網根據公開消息整理:SK集團、SK材料、中科半導體、臺積電、三星、恩智浦半導體、格芯、昭和電工等公司近期最新動態,以及行業動態如下(僅供參考):
8月24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十四五”規劃》,其中提出,大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融資結構,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力度。深入推進“浦江之光”行動,圍繞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不斷培育優質上市資源。充分發揮科創板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把握科創板戰略定位,支持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產業借助資本市場加快發展。
SEMI:全球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設備支出今年將達70億美元
日前,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布報告顯示,全球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設備支出今年將達70億美元,同比增長20%,創歷史新高。據臺媒《經濟日報》報道,SEMI指出,明年這一數字將達85億美元,從2017年到2022年的年復合成長率約達15%。對于全球功率暨化合物半導體晶圓廠設備支出增長的原因,SEMI認為是受益于無線通訊、綠能及電動車等應用。
日本半導體設備今年1-7月銷售額同比大增27.6%
由于全球晶圓制造產品持續緊缺,眾多的晶圓制造廠商都在積極的擴產,對于半導體設備的需求激增。作為全球半導體設備的主要供應國之一,日本半導體設備的銷售也是持續火爆。根據日本半導體制造裝置協會(SEAJ)最新公布的初步統計顯示,2021年7月份日本制半導體設備銷售額(3個月移動平均值)較去年同月大增28.1%至2,407.43億日圓,連續第7個月呈現增長、增幅連續第5個月達2位數(10%以上)水準,且月銷售額創有數據可供比較的2005年以來史上第4高紀錄(低于2021年5月的3,054億日圓、2021年4月的2,820億日圓和2021年6月的2,495億日圓)。累計2021年1-7月期間,日本半導體設備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大增27.6%至1兆6,866.98億日圓。
SK集團擬收購SK材料
SK materials 近日披露,該公司將被同為SK集團控股子公司的SK Inc. (SK)收購。據BusinessKorea報道,決議上述合并計劃的股東大會將于2021年10 月 29 日舉行,對這筆交易持反對意見的股東可以在10 月 29 日至 11 月 18 日期間行使相關權力。如果獲得股東大會同意,該筆交易將于12 月 1 日完成。SK在今年3月公布的經營戰略中曾表示,到2025年,公司半導體材料事業的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將達到2.7萬億韓元,并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材料供應商。而對于SK materials來說,一直以來的業績增長主要依賴于小規模的并購(M&A)及合資企業的交易,但這一次的交易有望使其擴大業務規模。
中科半導體氮化鎵外延片及單晶襯底材料研發生產項目落戶贛州經開區
近日,據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招商引資消息,8月17日上午,贛州經開區舉行2021年第9批招商引資項目線上集中簽約儀式,此次簽約共有6個項目。此次簽約項目包括深圳市中科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半導體”)氮化鎵外延片材料和氮化鎵單晶襯底材料的研發生產項目,主要生產2-4寸氮化鎵外延片材料和氮化鎵單晶襯底材料。該項目總投資2億元,預計達產達標后,可實現年營業收入3.6億元,年納稅4000萬元。中科半導體成立于2021年5月,法定代表人為任順標,注冊資本為1000萬元,主要經營范圍包含半導體技術研發;新材料技術、節能技術研發等。
臺積電赴美設廠出招省成本
臺積電美國新廠建設費用高昂,單是無塵室等基礎工程就要價逾500億元新臺幣,比中國臺灣地區建廠至少貴五倍。為鼓勵協力廠降低成本,臺積電與供應商首創“建廠工項節約利益共享”方案,省下的費用將由協力廠與臺積電“五五拆帳”平分。這次美國新廠無塵室等基礎建設工程必要組件將采用“中國臺灣地區制造整廠輸出、美國組裝”模式,估計雙方都可獲得至少20億元新臺幣回饋利益,相當于漢唐能因而多賺一個股本。根據臺積電先前釋出的訊息,亞利桑那州美國新廠面積廣達1100英畝(約445公頃),超過臺積電中國臺灣地區廠區面積總和,更是竹科的一半面積以上,透露臺積電美國廠未來將續擴產,業界預估未來臺積電未來還會在當地蓋四、五座廠,若此次“中國臺灣地區制造整廠輸出、美國組裝”策略奏效,未來漢唐也有望持續承接臺積電美國新廠擴廠大單。
三星或將放棄收購恩智浦半導體
據外媒 Sammobile 報道,盡管今年的一些部門表現不佳,但是三星仍然握有約 1140 億美元的現金。三星此前計劃收購一些行業巨頭,比如德州儀器和恩智浦半導體。據知情人士透露,三星正在考慮放棄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計劃,因為恩智浦半導體的要價已經飆升至約 680 億美元,三星雖然現金充足,但卻不得不考慮放棄該收購。除了收購價格之外,三星收購恩智浦半導體還面臨著潛在的法律問題。鑒于恩智浦半導體作為汽車芯片供應商的龍頭地位,如此規模的收購無疑會引起全球反壟斷機構的關注。高通過去曾試圖收購恩智浦半導體,但由于中國政府的反對,交易未能成功。此外,英偉達對英國芯片制造商 ARM 的收購也遇到了幾個監管問題,三星很有可能面臨和英偉達同樣的問題。三星不希望卷入可能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法律訴訟中。值得注意的是,三星并沒有完全放棄收購恩智浦半導體的想法。這次收購如果能夠成行,將大大增強三星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并有助于使其內部的汽車/5G/IoT產品與競爭對手看齊。外國媒體指出,三星收購恩智浦半導體計劃的擱淺,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三星可以尋找一些較小的公司來收購。
越南再封城 半導體再添挑戰
為遏止新冠疫情,越南第一大城胡志明市8月23日日起提高防疫措施的強度,禁止民眾出門,并派出軍隊執行封鎖、派送食物給居民,直到9月15日,引發英特爾與其他在越南擁有生產基地的外商,向當局提出關切,憂心嚴格的封城行動若是持續下去,可能沖擊投資意愿。日經新聞報導,英特爾等外商的代表8月20日已與當局會面。英特爾公關代表表示,這場會面的主要訴求,是向當局反應封城措施對制造業廠商形成的挑戰。越南已在胡志明市與鄰近的同奈省和平陽省部署軍隊,這些地區也是美國、歐洲、日本、南韓、新加坡及臺灣等跨國企業的重要工廠所在處。
格芯CEO:解決芯片荒,未來8-10年芯片產能須增加1倍
臺灣《經濟日報》消息,美國晶圓代工大廠格芯首席執行官Tom Caulfield周一表示,未來8到10年,芯片業的產能須增加1倍,以解決芯片荒和政府日益擔心的供應鏈安全問題。據日經亞洲評論報道,格芯(GlobalFoundries)的CEO(Tom Caulfield)在 Semicon South 的一次在線演講中表示:“最近,地緣政治意識日益增強,行業也逐漸意識到理解到半導體,尤其是半導體制造,對供應鏈安全、主權安全和經濟安全的重要性。”他說,全球各地都在競爭芯片產能,產業必須跟上潮流,“在未來8到10年內讓產能翻倍”,半導體業以前花50年才發展到5000億美元規模,現在必須在大約10年內做到同樣的事,達標將需要新的經濟模式。
傳國內三大封測代工廠報價再度上漲
據業內人士透露,中國大陸排名前三的封測代工廠(OSAT)長電科技、通富微電和華天科技都將從下半年強勁的封裝需求中受益,其將封裝成熟芯片的緊急訂單報價提高了20-30%。Digitimes報道指出,封測代工廠 2021年全年訂單可見度都是清晰的,不僅在實施產能擴張,還計劃進一步提價以滿足不斷擴大的需求,一改以往將報價下調10%以在高峰期搶奪更多客戶訂單的做法。Digitimes Research 預計,今年中國大陸前三大OSAT的總收入將同比增長超過20%至560億元人民幣(約合86.42 億美元),其年度資本支出將分別在45-60億元人民幣之間,以支持高端FC、SiP、AiP和晶圓級封裝解決方案的產能擴張。另外,中國大陸前三大OSAT還成功贏得了從東南亞轉移過來的部分訂單,在新冠疫情封鎖期間,許多由IDM運營的封裝廠產能下降。通富微電甚至獲得了AMD游戲機處理器芯片70%-80%的封裝訂單。
昭和電工斥巨資擴產SiC
日前,昭和電工宣布,將藉由公募增資、第三者配額增資籌措約1,100億日圓資金,其中約700億日圓將用于擴增SiC晶圓等半導體材料產能。昭和電工指出,藉由公募增資、第三者配額增資,以及視需求動向將實施超額配售(Over allotment),預估最高將發行3,519萬股新股、約相當于現行已發行股數的2成比重,最高將籌得1,093億日圓資金。
在上述1,093億日圓資金中、約700億日圓將用于增產半導體材料。就細項來看,昭和電工計劃投資58億日圓增產使用于功率半導體的SiC晶圓以及鋰離子電池材料、增產工程預計于2023年12月完工;投資59億日圓增產電子材料用高純度氣體、預計2023年12月完工;投資232億日圓提高研磨液(CMP Slurry)產能及改善質量、預估2023年12月完工;投資248億日圓增產使用于印刷電路板(PCB)的銅箔基板(CCL、Copper Clad Laminate)、感光性薄膜,預計2024年3月完工。
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Fuji Keizai)6月10日公布調查報告指出,自2021年以后,在汽車/電子設備需求加持下,預估碳化硅(SiC)、氮化鎵(GaN)等次世代功率半導體市場將以每年近20%的速度呈現增長,2030年市場規模預估為2,490億日圓、將較2020年跳增3.8倍(成長約380%)。
其中,因汽車/電子設備需求加持,來自中國、北美、歐洲的需求揚升,預估2030年SiC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擴大至1,859億日圓、將較2020年跳增2.8倍;GaN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預估將擴大至166億日圓、將較2020年飆增6.5倍;氧化鎵功率半導體市場規模預估為465億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