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球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影響,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副司長江源日前解讀7月份工業生產數據時表示,7月工業生產總體延續恢復態勢,高技術制造業繼續高速增長。集成電路、電子元件、光電子器件、印制電路板繼續快速增長,同比增速均在20%~50%。
在芯片產能短缺仍在持續的情況下,作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我國重點區域和企業龍頭也在加強布局。第一財經梳理發現,7月以來,上海、廣東、浙江、天津等多地公布了制造業“十四五”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集成電路重點發展方向。
各地明確集成電路發展路線
目前,國內集成電路產業基本分布在省會城市或沿海的計劃單列市,呈現“一軸一帶”的分布特征。經過多年部署,我國目前主要有四個產業集聚區,分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北京為中心的環渤海、以深圳為中心的泛珠三角和以武漢、成都為代表的中西部區域。
7月14日,上海市政府官網公開關于印發《上海市先進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的通知。根據上海的規劃,在集成電路方面,以自主創新、規模發展為重點,提升芯片設計、制造封測、裝備材料全產業鏈能級。
上海的規劃提出,在芯片設計領域,推動骨干企業芯片設計能力進入3納米及以下,打造國家級電子設計自動化(EDA)平臺,支持新型指令集、關鍵核心IP等形成市場競爭力。在制造封測環節,加快先進工藝研發,支持12英寸先進工藝生產線建設和特色工藝產線建設,爭取產能倍增,加快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發展;發展晶圓級封裝、2.5D/3D封裝、柔性基板封裝、系統封裝等先進封裝技術。
作為上海乃至全國最重要的集成電路企業所在地,上海浦東也是國內集成電路產業最集中、綜合技術水平最高、產業鏈最為完整的地區,2020年全區集成電路產業規模達到1471億元,增長20.5%,占上海71%,占全國1/6。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下稱《意見》)日前發布,浦東的集成電路產業又有了更高的目標。
《意見》提出,全力打造集成電路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按照規劃,浦東將推動企業在高端芯片設計、核心器件量產、先進制程投產、核心裝備開發、關鍵材料攻關等領域努力攻克一批“卡脖子”技術,加快形成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力爭到2025年形成4000億級規模。
浦東新區科經委副主任周征宇表示,浦東將通過創新驅動、生態支撐、開發合作和統籌規劃來推動集成電路產業進一步發展。
而電子信息產業發達的廣東,在8月初發布了《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其中明確的重點方向之一,就是鞏固提升戰略性支柱產業。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第一個,便是新一代電子信息。該規劃明確,到2025年,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營收達到6.6萬億元,形成世界級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比如,新一代電子信息重點細分領域發展空間布局之半導體元器件方面,以廣州、深圳、珠海為核心,打造涵蓋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半導體及集成電路全產業鏈。
而廣東制造業“十四五”規劃重點方向之二,是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10個產業之首,是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提出到2025年,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營業收入突破4000億元,打造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第三極。具體來說,芯片設計及底層工具軟件方面,以廣州、深圳、珠海、江門等市為核心,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芯片設計和軟件開發聚集區。芯片制造方面,依托廣州、深圳、珠海做大做強特色工藝制造,廣州以硅基特色工藝晶圓代工線為核心,布局建設12英寸集成電路制造生產線;深圳定位28納米及以下先進制造工藝和射頻、功率、傳感器、示驅動等高端特色工藝,推動現有生產線產能和技術水平提升。
《浙江省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建設“十四五”規劃》7月中旬公布,提出重點發展新興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聚焦數字安防、集成電路、網絡通信、智能計算標志性產業鏈,打造國家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謀劃布局未來產業,謀劃布局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三代半導體、類腦智能、量子信息、柔性電子、深海空天、北斗與地理信息等顛覆性技術與前沿產業。
《天津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到,要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材料,擴大8~12英寸硅單晶拋光片和外延片產能,加快6英寸半絕緣砷化鎵等研發生產。推動氟化氬光刻膠、正性光刻膠材料綠色發展,改進光刻膠用光引發劑等高分子助劑材料性能,提升拋光液材料環保性等。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李珂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集成電路產業國內重點區域方面,各城市應在國家統籌協調下,發揮各自特色優勢,在設計、制造、封測、設備、材料、應用等產業鏈各環節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避免一窩蜂似的扎堆搶企業上項目而造成投資效率低下、低端產能過剩的風險。
本次各地發布的專項規劃,也結合了自身產業特點分別作出部署。
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楊俊剛對記者分析,以上海為例,我國十大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包括華大半導體、格科微電子、清華紫光展銳等都在上海,上海的集成電路設計業在全國占比很重,同時,全球EDA前兩大企業新思科技、鏗騰電子中國總部落戶上海,對打造國家級EDA平臺具有推動意義,能更快推進設計企業技術升級。
而廣州作為我國電子制造業第一大省,5G、數字經濟、汽車、智能手機、家電等產品銷售量居于全國首位,特別是家電、電子信息產品位居全球首位。“廣東此次制造業‘十四五’規劃里提到加大布局集成電路產業鏈,能夠實現省內電子信息產業上下游協調,繼續提升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的整體實力。”他說。
在楊俊剛看來,浙江雖然是后起之秀,但是近幾年該省杭州、寧波、紹興、溫州等多個城市先后布局集成電路產業,已經取得實質性成效。浙江目前正在全力布局數字經濟產業,集成電路作為數字經濟上游的基礎環節,建設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產業基地將會助推浙江省數字經濟城市的建設。
他認為,各地在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同時,還需要加大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和知識產權的申請、保護,集成電路產業是知識密集型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和知識產權的使用不可或缺,隨著各地集成電路產業的快速發展,在人才和知識產權方面也需要跟上。
半導體產品需求旺盛
全球半導體產業正值上升期,市場對于芯片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
8月12日,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官網公布了2021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運行情況。
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統計,2021年1~6月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為4102.9億元,同比增長15.9%,增速比一季度略有下降。其中,設計業同比增長18.5%,銷售額為1766.4億元;制造業同比增長21.3%,銷售額為1171.8億元;封裝測試業同比增長7.6%,銷售額1164.7億元。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前7個月集成電路進口3682.9億個,同比增加27.4%,價值1.51萬億元,增長17.1%。
李珂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所需芯片需要進口,芯片缺貨對國內電子企業帶來不利影響。目前造成芯片產能不足主要有需求側、供給側、供應鏈三方面的原因。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應用加速落地,推動芯片需求快速增長,另外由于芯片生產線建設所需投資不斷增長,導致近些年全球半導體產能增長緩慢,疊加疫情等因素又造成芯片短期供給中斷。最后受國際貿易影響,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為防范斷供風險都在增加庫存,無形中進一步加劇了芯片的“搶購”。
李珂對記者表示,國內企業需要在自主創新以及擴大供給兩個方面發力。在創新方面,抓住芯片領域處于賣方市場的難得窗口期,加大研發力度并迅速投入市場。在擴大供給方面,進一步提高管理能力和生產效率,增加現有產能供給能力,同時加大融資力度擴大新增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