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芯片缺貨漲價的勢頭始終未見緩解,A股半導體龍頭企業的業績表現引人關注。
近日,A股兩家功率半導體IDM龍頭股士蘭微(600460.SH)、華潤微(688396.SH)的半年度報告出爐。行業高景氣度之下,兩家企業迎來業績豐收,兌現市場預期。
上半年,華潤微產能滿載、毛利率創新高推動業績高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44.5億元,同比增長45%;實現歸母凈利潤10.7億元,同比增長165%。其中,華潤微第二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4.1億元、歸母凈利潤6.7億元,毛利率升至36.3%,為歷史最高。
另一邊,受益于子公司士蘭集昕8英寸芯片產能爬坡以及士蘭明芯產能滿負荷等因素,士蘭微上半年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扭虧為盈。
由于芯片下游需求持續高增,市場對兩家IDM企業實現業績高增抱有預期。盡管半導體板塊近期持續回調,兩只股依然錄得較高漲幅。截至8月19日,士蘭微年內大漲132.5%,年內自最低價的最大漲幅高達260%;華潤微也在年內實現過股價翻番,目前年漲幅為36.46%。
IDM龍頭實現業績高增
目前,2020年三季度以來的全球芯片缺貨漲價勢頭仍未放緩,細分領域旺盛的需求令晶圓和封測的產能供不應求。多家從事MCU、MOSFET的半導體企業負責人都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8月以來,公司產能依然處于滿負荷狀態,暫時仍看不到緩解的拐點。
IDM模式是指擁有芯片設計、晶圓制造、封裝測試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經營能力的半導體企業,這種模式也被視作為功率半導體企業的終極發展路徑。
隨著功率半導體的應用領域已從工業控制和消費電子拓展至新能源、軌道交通、智能電網、變頻家電、5G等諸多市場,疊加下游需求持續高增,具備自主產能優勢的IDM企業備受市場的關注。
具體來看,華潤微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5.43%,達44.55億元;實現歸母凈利潤和扣非后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64.86%、194.43%。凈利潤增速大幅超過營業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產能利用率和銷售價格提升帶來的毛利率上升。
報告期內,缺貨漲價的趨勢下IDM業務單價提升,華潤微的整體毛利率較上年同期增長6.97%。其中,第二季度的單季度毛利率36.27%,環比提升4.8%;凈利率27.37%,環比提升7.45%,單季度毛利率創下歷史最高。
分業務結構來看,華潤微產品與方案業務板塊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6.17%,其中MOSFET產品、IGBT產品等細分功率器件的細分板塊都實現較高業績增速。
士蘭微方面,該公司前些年大手筆投資的產能在今年內實現產量釋放,并在半導體高景氣周期內兌現了業績表現。報告期內,士蘭微實現營業收入33.08億元,同比增長94%;歸母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達4.3億元,同比增加1306%;扣非后歸母凈利潤達4.01億元。
上半年,士蘭微的子公司士蘭集昕總計產出8英寸芯片31.65萬片,比上年同期增加33.43%,實現營業收入5.3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59.90%。另外,子公司士蘭明芯的LED 芯片生產線上半年基本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LED芯片產量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毛利率的提升令虧損大幅度減少。
產能為王,IDM企業你追我趕
作為A股市場內發展相對最成熟的功率半導體企業,士蘭微和華潤微多有相似之處。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對半導體產業的支持下,士蘭微和華潤微一直堅定地擴張產能,呈現出你追我趕的態勢。
從今年上半年的營收體量來看,華潤微44億元超出士蘭微33億元約33%。華潤微業務體量更大,有一部分因素是由于華潤微的代工業務是士蘭微并沒有從事的,但體量差異的根本因素在于產能。
目前,華潤微的8英寸線12萬片/月基本滿產,士蘭微滿產則是6萬片/月。12英寸方面,士蘭微在半年報中表示,預計到今年底可以實現12寸月產芯片3.5萬片的目標。同時,今年上半年,廈門士蘭集科公司已著手實施12英寸擴產項目,擬進一步加大對12英寸芯片生產線的投入,目標是在2022年四季度形成月產12英寸圓片6萬片的生產能力。
另一邊,華潤微也在大力拓展8/12英寸以及封測產能。8月19日,在華潤微的業績說明會上,首席運營官李虹表示,無錫的8英寸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會逐步釋放出來,重慶的12英寸線會在明年年底釋放出來,封測基地將配套自身產品,和12英寸晶圓同步進行相匹配。
“國際上成熟工藝的大廠清一色都是IDM模式。半導體IDM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資本、投資周期長、盈利兌現慢的特征,且投資周期是前高后低。因此,短期利潤不應成為判斷加速成長期間IDM企業的價值。”一位TMT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士蘭微和華潤微是有資金和財務基礎上產能的,未來2~3年是產能不斷爬坡的關鍵期。”
上述分析師進一步稱:“對比IDM之間的競爭和發展情況,并不是要分出一個高低。總體來看國內特色工藝的產能還有很大的缺口,需要龍頭企業尤其是千億市值發揮標桿作用,他們的發展節奏和擴產規劃基本代表了實現國產替代的步伐。”
目前,芯片板塊連續回調多日,市場對周期是否步入后階段存在分歧刊發。對此,李虹在業績說明會上表示,今年下半年依然會延續從去年5月份開始的景氣度,特別是鋰電池、光伏逆變器、低速新能源電動車訂單很飽滿,相關產品降價可能性很小。明年相對謹慎樂觀,產業預測景氣度會延續到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