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近日表示,該公司將在美國和歐洲建設晶圓廠,以便讓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更具彈性。他稱,美國的建廠地點將可容納6到8座晶圓廠,未來十年預計將投入1000億美元。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Pat Gelsinger在接受線上采訪時表示,一座新晶圓廠需要2-3年時間才能開始運營,而一座大型先進工廠則需要近4年時間。因此市場重回供需平衡還需要很長時間。“我相信今年下半年(半導體短缺)問題可能會觸底,但糟糕的是,我認為我們仍將忙于這一問題,直到在明年達到適當的供需平衡。”
據其稱,英特爾正在敦促施工團隊和代工業務團隊,以及設備制造商加快速度以并盡快生產設備。不過幫助客戶從舊節點過渡到新節點,仍需新的設計方案并重新認證,這也需要時間。因此,短缺沒有速成之法。
不過Pat Gelsinger指出,“我們需要一個更具彈性、且全球范圍內平衡的供應鏈”。
1990年,美國制造世界上37%的半導體,歐洲生產44%,其余是亞洲的份額。但現在美國份額是12%,歐洲是9%,亞洲幾乎是80%。”產業變得過于集中,比起供應鏈彈性,全球更加關注供應鏈成本。但隨著各種突發事件突然爆發,人們開始意識到供應鏈的彈性更為重要。
Pat Gelsinger稱,英特爾將在美國和歐洲建設晶圓廠。如果10年后,美國、歐洲和亞洲的半導體制造占比分別達到30%、20% 和50%,這個比例將讓所有人都感到滿意。
他同時提到美國半導體制造激勵法案的重要性。根據所掌握的數據,相較美國,英特爾在亞洲建造晶圓廠的成本將會少30%,而如果英特爾在中國建廠,成本將會減少50%。一座晶圓廠的成本在100-150億美元左右,這意味著不同建廠地點,將存在數十億美元的成本差距。所以,如果美國的晶圓廠想要獲得競爭優勢,就需要得到30%-50% 的經費補助。因此,英特爾希望芯片法案(CHIPS Act)能夠盡快通過,這樣有利于英特爾更快建造新晶圓廠。
Pat Gelsinger表示,英特爾正將目光放在整個美國地區。新廠選址將擁有非常大的面積,可以容納6到8座晶圓廠,每座晶圓廠將耗資100-150億美元之間。在未來十年,英特爾將投入1000億美元資金,并創造1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帶動10萬人間接就業。從本質上說,英特爾計劃中的大型晶圓廠(Mega-Fab)就是一座小城市。Pat Gelsinger補充說,希望在本月底之前宣布選址地點。
目前,英特爾雖然在制程技術領域落后于臺積電和三星,但英特爾正尋求縮小差距,并將在未來幾年里恢復到行業領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