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27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的大幅躍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支撐。
王志剛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加速發展,國家創新體系更加健全,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涌現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創新國家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有力支撐引領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具體而言,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體現在五大方面:
科技的原始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快速增長,年均增幅達到16.9%,基礎研究占研發投入比重首次超過6%。基礎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學、材料、物理等學科處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一批以量子通信、鐵基超導、干細胞為代表的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
科技的戰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躍升。
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領域不斷取得重大進展。中國航天員首次進駐自己的空間站,“天問一號”成功著陸火星,“嫦娥四號”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奮斗者號”成功坐底,“天鯤號”首航成功。
科技的體系化建設能力大幅提升。
加快建設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散裂中子源等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功,為高水平科學研究提供支撐。科技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2019年全社會研發人員總量達到712.93萬人,是2015年的1.3倍。每萬名就業人中就有研發人員62人年。
研發主體的創新能力大幅提升。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增強,研發經費已占全國總額的76.4%,是科技投入的主體;技術合同及成交額占全國總額的91.5%,是技術輸出的主體。涌現出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均突破20萬家。高校、科研院所創新活力進一步增強,2019年,3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簽訂技術合同近42萬項,合同金額達到940億元。
科技的開放合作能力大幅提升。
政府間科技合作穩步發展,深入實施科技合作伙伴計劃。圍繞可持續發展設立聯合研發計劃和創新基金,同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研究,深度參與一批國際大科學工程,“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效明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前沿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基金項目向港澳開放。
如何理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王志剛表示,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題,“我們搞科研,當然要不斷在科學上發現、探索,在技術上不斷突破、創新,各國科學家也是這么做的,中國也是這么做的。”因此,有目標導向、有問題導向、有需求牽引、有技術推動,各種方式使得我們產生新的技術,以及新的技術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
“我國在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發展中需要的一些技術,還是有短板的,這些短板就是當務之急,我們要把它攻下來。”王志剛強調,既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場景驅動,也要加強基礎研究,使我國在基礎理論、基礎方法和自然規律方面掌握得更加全面系統。
談及產業鏈供應鏈,王志剛表示,在全球化大趨勢下,需要國際合作,“當然要以‘我’為主。同時,我們這些技術也可以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貢獻中國力量和智慧以及科技成果。”
王志剛還特別強調,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要“補短板”,也要“筑長板”,“‘補短板’就是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提出科學方法、科學答案。‘筑長板’就是向前看,需要有預見性,甚至在‘無人區’,要及早部署研究,使我們在向前發展的過程中得到最關鍵的支撐。”
王志剛表示,科技部將持續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在規劃布局方面,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為面向2035年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的重要內容,明確重點領域、重點方向,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組織各方力量協同攻關。
在任務部署方面,通過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強化任務部署,對重點領域關鍵產業,補上基礎原材料、基礎工藝、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等領域的技術短板;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進制造、生命健康、腦科學以及空天技術等前沿領域重點發力,建立技術長板,爭取自主優勢。同時,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以及科技領軍企業等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
“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既有目標導向也有不斷探索。探索性的科技,本身具有不確定性、隨機性,只有不斷攻關,不斷調整,逐步迭代循環,最終逼近正確目標。”王志剛說。
此外,在政策環境方面,科技部將通過不斷深化改革,給予科研單位更多自主權,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包干制”等機制,讓真才實學的科技人員有用武之地。積極調動創新活力,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通過市場需求引導創新資源有效配置,擴大開放創新,全面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
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在答記者問中,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積極發揮21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169家國家高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引導有優勢的地區創新發展方面,積極推動區域創新高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區域率先實現創新驅動。”王志剛介紹,高新區內,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企業總投入的50%,創造的GDP占全國的比重超過12%,人均勞動生產力是全社會的3倍,萬元增加值綜合能耗是全社會平均水平的2/3。
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提供了3784萬個就業崗位,眾創空間和孵化器創業就業的科技人員達到480萬人,當年帶動應屆大學畢業生創業就業51.6萬人,吸引更多優秀人員投身科技事業。
另外,科技部去年啟動了科技創業帶動高質量就業行動,提供科研助理崗位16.7萬人,挖掘創業孵化機構、創業企業15萬個新的就業崗位,參與大學生超過了230萬。
王志剛介紹,下一步,科技部將按照中央部署,著力以科技創新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高質量發展。繼續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區域創新的增長極;健全區域創新協調發展機制,落實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更加體系化、制度化的政策舉措,推動東西部科技合作,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多的科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