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紛紛提出新的半導體投資計劃和發展目標,各國擴大半導體供應鏈的行動進一步升溫。
但專家認為,半導體產業鏈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各個國家“閉關鎖國”打造全產業鏈難以實現;未來半導體產業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的格局不會改變。
多國尋求“自主可控”
今年6月初,美國參議院通過《2021年美國創新和競爭法案》。該法案將單獨批準500余億美元支出,用于加強美國在半導體和電信設備領域的生產和研發。目前該法案正在等待美國眾議院通過。
去年12月份,歐盟17個國家的電信部長簽署了《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宣布未來兩三年內將投入1450億歐元用于半導體研究。
今年5月,韓國也發布“K半導體”戰略,計劃2030年實現半導體綜合強國目標。
半導體是一個全球產業鏈分工極其成熟的產業,但在政治因素以及全球缺芯的影響下,各國都在思考如何建立加強本土供應鏈,保證供應鏈安全。
眾誠智庫總裁楊帆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近年來美國經常以政策禁令來影響市場,這使得各個國家前所未有地認識到“數字主權”或者“自主可控”問題,因此多國開始謀求自建半導體產業鏈。
另一方面,芯片會影響國家和行業信息安全。由于美國的霸道行徑,導致歐洲、亞洲等芯片進口國對來源于美國的產品越來越不放心。
疫情也更加凸顯芯片的戰略地位。去年來全球汽車、IT、家電等多個行業遭受芯片短缺沖擊,受影響行業超過100多個,這也促使各國紛紛加強芯片制造環節的建設。
楊帆說,半導體產業鏈本來誰都不能獨當一面。當逆全球化抬頭的時候,人人自危,紛紛喊出“自主可控”也就不足為奇。
亞洲產業影響力增長
目前,美國在全球半導體價值鏈處于強勢地位。但在制造領域,2020年美國芯片制造僅占全球12%,遠低于上世紀90年代。
根據有關數據,2020年全球芯片產能份額中國臺灣排全球第一,比例達到了22%;緊隨其后是韓國,達到了21%;中國大陸與日本均為15%,美國為12%。
楊帆表示, 目前,芯片制造環節主要集中在中國臺灣、韓國和中國大陸。亞洲對產業的影響力在增長,尤其是芯片的制造能力已明顯增強到舉足輕重的程度。
對未來的全球半導體產業格局有何影響?
楊帆認為,雖然歐盟提出了一系列保障計劃,但參與的國家過多,各國通常會優先從自身角度考慮,拖累決策進度,不利于促進產業發展。
成本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美國積極推動代工廠建設,但由于藍領工人成本居高不下、缺少發展契機等因素,美國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再造一個“臺積電”。
“如果多個國家都自建產業鏈,無疑會增大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成本,降低投資收益率,并非每一個國家或地區投資半導體產業都能成功,未來半導體產業集中在少數國家和地區的格局不會改變”,楊帆表示。
強大的市場是實現自主可控的必要條件,中國巨大的市場已奠定了實現自主可控的一個基礎。現在中國已經在發力半導體制造環節,各地計劃中的晶圓廠高達幾十座。楊帆認為,中國如果打造全產業鏈還需要一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總體而言,半導體產業是一個特殊的產業,產業鏈各參與方,沒有誰能獨自前行。如美國雖然在資金、技術、知識產權方面很強,但制造方面主要還是集中在亞洲,斷了臺積電,高通、蘋果等企業一樣玩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