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網消息:近日,我國知名的船舶力學與船舶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有生在“中國智能船舶發展方向”的主題報告中指出,世界海洋裝備科技與產業發展聚焦在“綠色”、“智能”兩大重點。而智能化是世界船舶制造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是世界船舶制造業發展的新熱點、新機遇和新挑戰,也是中國船舶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體現。

吳有生院士還在報告中列舉了我國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面臨的七大挑戰。即:船舶總裝建造能力強,但核心設備配套能力弱;綠色生產技術是弱項,單位造船噸位平均能耗、材耗、工耗與排污量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船用動力、配套設備制造是產業鏈中的短板之一;船用電子信息設備是我國產業鏈中的短板之二;海洋裝備智能化的基礎器件是我國產業鏈中短板之三;船舶裝備本身及制造業的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落后其他運載裝備;產業智能傳播標準法規與測試條件建設滯后。
對此,吳有生院士認為我國智能船舶技術發展,要重點攻克三大方向的難題。首先,為了提高安全可靠性及環保性,必須全面提升船舶八大功能系統的智能化水平,包括智能海洋運載裝備中智能航行操控、能源與動力系統智能管理、輔機安全運行智能監控、全船安全監控、節能環保智能監控、震動噪聲的智能監控、貨物信息智能管理、一體化信息綜合系統八方面。其次,扎實發展智能船舶基礎技術,切實彌補在物理、化學、生物量感知基礎元器件技術,船用觀通導航設備核心部件技術,有線和無線精細控制基礎配套件方面的短板。最后,要強化基礎條件建設,建立在接口、網絡與通信的法律法規等智能裝備信息的交互統一;提升岸海鏈路、船舶數據、控制系統的網絡安全防護法規;建設“智能技術試驗船”,增強實用化考核驗證條件。
他強調,我國“船舶智能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無人”,而是提高船舶航行運營的安全可靠性、經濟環保性,目標是推動船舶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為建設造船強國和海洋強國助力。
他強調,我國“船舶智能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追求“無人”,而是提高船舶航行運營的安全可靠性、經濟環保性,目標是推動船舶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為建設造船強國和海洋強國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