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副總經理鄒廣才在主題為《中國汽車芯片產業的機遇和應對》的報告中指出,目前我國汽車產品用芯片進口占90%,關鍵系統芯片全部為國外壟斷,進口渠道存在風險。同時,基于多年的合作,全球芯片大廠均與供應鏈及車廠形成了一種強綁定關系。在選用的過程中,上下游正在形成一種焦慮,下游擔心國產芯片沒有進行大規模驗證,萬一出現問題,影響整個品牌和質量。上游擔心芯片對汽車客戶的價值占比非常低,如果車輛出現大規模的維修、召回、更換情況,會對芯片廠造成很大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汽車產品無論是合資品牌還是自主品牌,所使用的芯片大部分依賴于進口。“預計2022年我國汽車市場規模為2500萬輛,簡單換算,整個汽車芯片市場大概有150億美元的市場潛力,約占全球市場的22%甚至更高。”鄒廣才分析說。2019年,單車汽車芯片成本均值為400美元;2022年,單車的汽車芯片成本均值大概是600美元,整個市場規模大概是150億元。未來,隨著汽車智能化和電動化程度不斷提高,市場規模會進一步提升。
針對全球性供給緊張分析。鄒廣才表示,從去年四季度以來,全球汽車芯片出現供應相對短缺的情況,就我們分析重點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市場波動。因為很多產業都下調自己的產銷預期,汽車也不例外,下調之后在去年第四季度汽車行業開始反彈,反彈速度非???,所以汽車行業的下游來不及進行生產,因為市場波動的原因。第二是供需矛盾。車上用的半導體是呈10%,20%的增長速度,但是全球汽車上用的半導體產能是非常穩定的,這里就一定會存在長期的缺口,這個缺口因為市場波動和疫情原因提前被放大被顯現了。第三是國際政治。國際某個大國打壓汽車產業鏈還有非市場行為造成市場囤貨,也會造成其他企業囤貨,所以現在所有企業都在堆芯片,不管未來的生產怎么樣。第四是國產替代。我們國內有一個問題就是國產芯片在這一塊還是非常薄弱的,當然這和我們國家集成電路的產業基礎有非常大的關系。供應鏈的緊張是全球性的,至少需要1年時間才能緩解,也有說是到2022年才能緩解,具體什么時候才能緩解?很難進行精確預測。
鄒廣才表示,一個應對方案是采用金融保險,以一種市場化的手段緩解這種焦慮。最近國內的一些保險公司,正和上下游企業進行溝通洽談,推出關于汽車芯片上車應用保險的試點,分擔技術驗證、商務談判中的風險。國家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此事,聯合行業協會,一起把國產汽車芯片產品納入《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的產品目錄。

另一個痛點是產業供需對接問題。鄒廣才表示,為了化解汽車“芯”荒,從2020年底至2021年2月,工信部主導開展了中國汽車半導體產業供需情況調研,向國內85家企業征集供給和需求信息,收錄了國內59家半導體企業568款產品,覆蓋10大類產品,共涉及53個小類。在產品需求方面,收錄國內26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的1000條產品需求信息,來自14家整車企業和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當時做這個手冊也是希望幫助上下游知曉對方的需求,后來很多企業反映,通過手冊找到合作伙伴,正在進行洽談。"鄒廣才透露。
要建設汽車產業新生態,推進我國汽車半導體產業健康發展。鄒廣才認為,目前國內汽車芯片產業存在以下六個問題:第一是標準體系相對缺失;第二是測試認證平臺缺失;第三是技術研發能力不足;第四是關鍵產品缺乏應用;第五車規工藝缺乏積累;六是生態建設嚴重不足。“我們現在使用的汽車芯片測試評價都是國際上的標準,但使用國際上標準也衍生出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我國汽車行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中國汽車標準,映射到芯片層面也有新的要求,但是國際標準無法反映中國汽車行業的獨特要求”。
鄒廣才建議:“加速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汽車芯片產業集群,實現汽車芯片的國產替代和國際開拓,將我國建設成為全球汽車芯片的創新高地和產業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