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界、產業界的共同努力下,5G商用進程大幅加快,與經濟社會融合日趨緊密,人們對5G的暢想正一步步走向觸手可及的現實。5G持續成為社會關注度的熱點,期待與爭議并存。
今年,全球已有一百多家運營商推出了5G網絡服務,進入5G融合應用的探索,我國5G用戶也已過4億。在消費者層面,用戶所關注的應用在哪里?行業所關注的工業互聯網能否支撐我國工業高質量發展?
針對當前公眾關注的5G熱點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接受科技日報專訪時指出:“移動通信網絡的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它決定了用戶體驗的提升有個漸進的過程。目前5G主要應用在現場級尚未進入主流應用。5G全連接工廠并不現實。5G行業應用還有痛點和誤區。“
他表示,中國的手機擁有率已超過人口總數,有些地方如北京已超過100%。還沒有一種產品像移動通信這樣擁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必然現象。5G也是如此。
他表示,中國的手機擁有率已超過人口總數,有些地方如北京已超過100%。還沒有一種產品像移動通信這樣擁有如此高的普及率,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是必然現象。5G也是如此。
談及那些對5G的“吐槽”,鄔賀銓院士認為,從中可以看到大眾對5G所帶來的不一樣的通信體驗的期待,也可以看到產業界前期對5G的愿景宣傳過于理想化,這種愿景與現實之間的差距不可避免地引發的一些“吐槽”,可以理解。移動通信網絡的建設從來不是一蹴而就,它決定了用戶體驗的提升有個漸進的過程。
鄔賀銓院士強調,盡管現在5G網絡已觸達中國主要城市,但是網絡覆蓋還沒有全部完成,不但在覆蓋的廣度上還處進行時,室內覆蓋也還待跟上。因此,在有些地方,有些場景,5G手機用戶會看到沒有5G信號。只有少數人擁有更先進的通信工具,難以形成社會效應,這是通信行業賦能的基本規律。
鄔賀銓院士強調,盡管現在5G網絡已觸達中國主要城市,但是網絡覆蓋還沒有全部完成,不但在覆蓋的廣度上還處進行時,室內覆蓋也還待跟上。因此,在有些地方,有些場景,5G手機用戶會看到沒有5G信號。只有少數人擁有更先進的通信工具,難以形成社會效應,這是通信行業賦能的基本規律。
從三大運營商公布的數據看,截至5月底,我國5G套餐用戶數已突破4.5億。但在鄔賀銓院士看來,雖然中國的5G用戶數已大概占全球80%,但從普及率來看離“人人都用”還有距離。從這個角度去看“感覺到5G不存在”的吐槽,便很自然。與此同時,沒有跟上進度的5G應用開發,導致了用戶對5G的體驗缺失。一個好的趨勢是,據統計,5G用戶的視頻流量消費已經高出4G約16%。
鄔賀銓院士相信,隨著網絡建設的繼續推進和產業界的探索努力,5G應用的豐富程度也會逐步跟上。消費層面的應用是共性的,從工業層面看,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有很強的個性需求,不能從以往移動通信消費者市場的表現去評價或期待5G在行業的落地。發達國家是在工業化基本完成后才推信息化,中國是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推信息化。從這點看,這是中國的劣勢,也是我們實現跨越發展的優勢。”鄔賀銓院士說,“相比前幾代移動通信,5G的高帶寬、低時延等特性適合、適應工業應用。中國工業面臨高質量發展轉型,5G為我國整個工業體系迎來新的改變及提升機遇。”
鄔賀銓院士坦言:“目前,5G主要應用在現場級且多為機器視覺類視頻傳送,尚未進入主流應用。5G全連接工廠并不現實。5G行業應用還有痛點和誤區。當前我國工業互聯網建設中,企業大腦和平臺的建設大熱,相對而言,垂直行業企業現場數據難采集的問題卻被忽略。企業大腦匯集底層統計數據和外部數據,對實時性要求不高,車間級直接對生產過程控制的企業小腦更為重要。需要從機器聯網做起,才能挖掘企業小腦數據。”
另一需要引起重視的是,企業的機器數據和傳感器數據基本不出企業網,但我們現在過分關注建設跨企業的標識系統和高質量的企業外網。不是說標識體系不重要,5G to C(公眾網絡)的網絡架構也可以用到部分企業網,但對大中型企業并非科學合理的模式。鄔賀銓院士建議:“要深入研究企業網絡的需求,開發新型5G to B架構,以支持企業網低時延、高可靠、高安全的應用。”
同時,另一個挑戰也已迫在眉睫。一個典型工廠的控制點在90年代末僅5萬個,到2030年將增加到55萬個。我國機械行業80%的設備仍采用傳統的繼電器和接觸器進行控制,尚未使用工控系統產品。已用的大中型產品70%來自國外,安全漏洞令人擔心,且不少屬于相關制造商的專有方案,協議不開放。
針對傳統基于現場級工控設備的工業互聯網層級多、標準碎片化、IT/OT融合困難,網絡安全性低等現狀,鄔賀銓院士提出:“要開發新型工控設備高起點建設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