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半導體作為信息產業的基礎和核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國家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為推動本土半導體產業發展,國家及各地方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扶持政策,而在各項政策補貼項目中,資金補貼是最為直接的方式。
據集微網從120家A股半導體產業鏈上市公司2020年度報告及政府補貼資金可看出,政府資金補助差異較大,多則數十億元,少則幾百萬元。如中國中車、中芯國際、比亞迪、木林森在2020年獲得政府補助分別為27.27億元、24.89億元、16.78億元、10.34億元,均超過10億元。
據筆者統計數據發現,不少半導體公司通過獲得政府補貼進而“粉飾”業績,那么在扣除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之后,A股半導體公司實際的經營性業績(扣非凈利潤)表現如何?
從筆者統計120家A股半導體公司來看,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扭虧為盈、虧損收窄)同比增長的公司共計77家,占比64.17%。其中,同比增幅超過100%的有14家,這其中不僅有快速增長者,也有逆勢反轉者。
119家公司合計獲得補貼資金149億元,前10家公司共占近七成
據筆者統計,在A股120家半導體公司中,除了四維圖新之外,其余119家公司2020年度均獲得政府補貼共計149.11億元,平均每家公司獲得政府補貼為1.24億元。
從補貼金額來看,中國中車、中芯國際、比亞迪、木林森獲得政府補助資金分別為27.27億元、24.89億元、16.78億元、10.34億元,均超過10億元。排在第5至第10位的企業分別是三安光電、華燦光電、北方華創、中環股份、中科曙光、中微公司,其補助資金分別是6.81億元、5.1億元、4億元、3.49億元、2.92億元、2.53億元。上述10家公司合計獲得政府補貼金額達到104.15億元,占比達到69.85%。
在補貼金額范圍方面,超過10億元的公司有4家,占比達到3.33%;在1~10億元(含)范圍的公司有23家,占比為19.17%;在0.1~1億元(含)范圍的公司有66家,占比為55%;在0.1億元之下的公司有27家,占比達到22.5%。
從凈利潤比重來看,政府補助一直是部分半導體公司收入來源的組成部分。前10家公司當中,木林森、華燦光電獲得政府補貼資金均超過其凈利潤,而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之后,這兩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均處于虧損狀態。
另外,寒武紀、鼎龍股份、大唐電信、芯原股份、國民技術、有方科技、遠望谷、曉程科技等公司即使獲得政府補貼資金,其凈利潤仍然出現虧損狀態。
榜單中也有個別公司,如中芯國際、比亞迪、韋爾股份、長電科技、聞泰科技、紫光國微、兆易創新等公司在扣除政府補貼之后,其凈利潤也實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此來看,并不是所有獲得政府補助的半導體公司都依賴補助“輸血”。
104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合計401億元
在扣非凈利潤方面,據筆者統計發現,有104家公司扣非凈利潤為正,合計達到400.84億元,另有16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出現虧損,合計虧損51.82億元。其中,中國中車、比亞迪、韋爾股份、聞泰科技、中芯國際、匯頂科技、三環集團、卓勝微八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6.48億元、29.54億元、22.45億元、21.13億元、16.97億元、13.74億元、12.47億元、10.3億元,均超過10億元。
而扣非凈利潤在5~10億元(含)的公司有13家,分別是中環股份、長電科技、華潤微、晶盛機電、太極實業、瀾起科技、紫光國微、火炬電子、兆易創新、華天科技、順絡電子、中科曙光、睿創微納,其扣非凈利潤為9.53億元、9.52億元、8.53億元、8.2億元、7.75億元、7.6億元、6.96億元、5.86億元、5.55億元、5.32億元、5.27億元、5.26億元及5.0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13家公司當中,長電科技實現扭虧為盈,而瀾起科技、兆易創新卻出現同比下滑。
另有16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出現虧損。在16家公司當中,木林森、華燦光電、滬硅產業、同方股份、聚燦光電、國民技術、盛路通信等8家公司依靠政府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來“扮靚”業績,其凈利潤均為正。而大唐電信、遠望谷等8家公司盡管獲得較高的補貼資金,仍難以填補其主業虧損的“窟洞”。
據筆者了解,扣非凈利虧損的公司大多是主營業務大幅度下滑。以華燦光電為例,受到LED行業競爭激烈影響,其芯片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較大,銷量也有所下滑,導致其業績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而四維圖新業績下滑主要是受制于受到汽車消費需求下降的整體不利影響。
超過6成公司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
在扣非凈利潤增幅方面,120家半導體公司中,2020年度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長(包含同比增長、扭虧為盈、虧損收窄)的公司共計77家,占比64.17%。其中,同比增幅超過100%的有14家,同比增幅在10%-100%的有44家,同比增幅在0-10%的有4家,扭虧為盈的公司有10家,虧損收窄的公司有5家。
在上述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幅超過100%的14家半導體公司中,增幅超過500%的有4家,分別為比亞迪、北京君正、國科微、韋爾股份,其增幅為1181.50%、914.22%、596.20%、571.77%。值得提及的是,這四家公司的扣非凈利潤增幅均超過其凈利潤增幅。
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增幅在100%-500%的上市公司有10家,分別是晶方科技、華潤微、通富微電、華天科技、富滿電子、恒玄科技、睿創微納、北方華創、思瑞浦、卓勝微等。
另外,有43家公司扣非凈利潤增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遠望谷同比下降2266.93%,而鼎龍股份、木林森、有方科技等扣非凈利潤下降幅度也超過100%。此外,滬硅產業、四維圖新、大唐電信、聚燦光電等7家公司扣非凈利潤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
整體來看,在5G、智能化、新基建等新興應用的驅動下,大部分半導體公司盈利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憑借政府補貼讓賬面“十分好看”,而部分企業因補貼才避免了虧損。換言之,如果沒有政府補助,這部分公司凈利潤將十分慘淡。
在行業人士看來,半導體產業是一個資金、技術和人才高度密集的產業,企業獲得政府補貼無可厚非,歐美、日韓和臺灣也都遵循著這樣的發展規律;然而,長期靠政府“輸血”支撐業績增長并非長久之計。因此,對于半導體公司而言,如果想有更好的發展,必須提升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不是一味依靠政策扶持來維持盈利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