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集成電路是計算機、通信、電子產品等高新技術領域的核心,而半導體設備又是集成電路的基礎產業。集成電路和半導體設備直接反映了國家的科技水平。目前,我國整體行業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相當的差距,但尹博士對我國集成電路在未來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信心滿滿。
隨著國家政策扶持和產業推動,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現狀如何?與國際領先水平的距離有否縮減?《楊瀾訪談錄》對話中微公司創始團隊的領頭人、致力于物理化學反應器開發和工業化50年的尹志堯博士為我們詳盡解讀。

尹志堯博士介紹,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是芯片。一臺車里面大概有一百多個芯片,一臺計算機里面也幾十到上百個芯片,而手機里面大概二十個左右的芯片。這相較于60年前的電子管計算機,集成電路產業已經把微觀器件面積縮小了一萬億倍。我們手里的有256G存儲量的智能手機,要退回到60年前,相當于兩百萬棟五層的大樓,里面充滿了電子管。
這個以集成電路為核心的數碼時代,是一個人類社會的根本革命,它在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個革命也帶來了技術上的壟斷,就目前來看,在全世界能做芯片的只有幾百家公司,而芯片制造設備的公司又縮減到了幾十家,所以半導體芯片領域對技術的先進性非常依賴。
芯片制造一條大的生產線要上百億美元的投資,其中百分之七十左右用來買微觀加工的設備,大類有十多類,細分設備達到170多種。在芯片領域,每一個具體設備在國際上只有兩三家能夠做,是一個高度壟斷的行業,也是我們被“卡脖子”的主要原因。
尹博士繼續介紹,我們國家的芯片發展其實速度很快。在中端和低端的芯片上已經具有相當實力,但是在高端芯片上還有相當的差距,還受制于國外的設備。邏輯器件大概技術水平上差三代左右。像國際上最先進的晶圓廠,5納米已經量產,而且3納米很快就進入量產了。
根據海關給出的數據,2020年我國進口芯片總金額超過3500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中國也因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場。
不過,雖然國內企業對海外芯片有著非常高的依賴,但在中微公司創始人尹志堯看來,中國廠商打破海外芯片市場壟斷其實只需要五到十年時間。

近40年來,從美國起源的芯片技術不斷向亞洲轉移。現在國際上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生產線都建在亞洲。美國的芯片技術和制造已不是世界最強的了。
在芯片半導體行業,國際之間是在不斷競爭,但又相互依存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攬所有技術和設備。美國本土它能夠做的芯片,或者做的設備也是有限的,也有將近一半的設備和材料要從日本、歐洲和亞洲進口。
尹博士認為,我國在芯片產業鏈上雖然還落后,但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我們從芯片的設計到芯片的制造、設備、材料,等產業鏈的各方面都有布局,各環節比較完備。我們正在不斷的推動技術上的進步,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其次,在專業的人才上,華人在集成電路的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尹博士自己在1984年英特爾中心研究開發部工作的時候,就注意到,很多研發題目組的組長和技術領頭人都是華人。
再次,在理論研究和基礎開發上,華人對美國集成電路歷史的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目前最先進的5納米、3納米的三極管的結構,其實是一位華人教授胡正明早提出來的。因為中國人注重數理化,工程技術,又有耐心,最適合搞集成電路。綜上所述,華人在美國的集成電路的各個方面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只要我們有一定的耐心,將來一定會成為世界芯片領域先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