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后,我國在半導體行業徹底走上了自主研發之路,短時間內興起了造芯熱,一時間中國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受到了各國的關注。雖然美國對于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限制還存在,但是中國其實已經在造芯領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對于中國半導體現狀,德媒發聲:芯片之爭,中國絕非無能為力。
中國芯片的發展,引起德媒關注
其實在美國對于華為還未進行打壓時,中國早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半導體行業的不足,直到2017年,才徹底將半導體行業納入重大科研發展項目。至此涌現出了以中芯國際和龍芯為首的半導體行業巨頭,特別是中芯國際的發展,先后擴建晶圓生產廠和向ASML拿到了77億元的大單,中國芯片重新煥發了生機。
正是基于這些實實在在的現實進步,德國《商報》也發表評論,“芯片之爭,中國絕非無能為力。”說明我國在半導體領域卻是有所發展,那么美國對世界經濟的掌控,很可能失去重心,而我國半導體廠商或大或小都在建設發展更先進、更進一步的半導體產業。
中國底氣源于龐大的市場
就目前現狀來看,種種因素相反刺激了各行業對中國半導體的重視,無數的大量資金紛紛涌入半導體行業,甚至被看做了是個利潤極其高的行業,變相的讓半導體行業得到了充血。而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突破,就是最好的例子。
我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市場,各國發展均離不開我國市場,半導體市場自然不在話下,僅僅在2020年,我國內地半導體市場增長率就達39%,智能電子產品、汽車等所涉及產品在中國無疑是銷售額占據全球市場前茅,中國市場對于任何一個半導體企業來說都不可獲缺。
總結
如今我國半導體發展現狀雖然與西方國家相比較還存在較大差距,其實整體來看,我國半導體發展態勢已經完全可以滿足各行業的需求,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保持自主研發道路,不斷的積蓄自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