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被傳聞了許久的“事實”,終于被官宣了,小米汽車要來了。


雖然昨當天晚上的發布會,雷軍的演講有些煽情,但耐心聽到最后卻被觸動了。
1969年出生的雷軍,已年過五十,在本是一個可以考慮退休的年齡,雷軍選擇了再次從零開始,為小米汽車而戰。
與當年李斌、何小鵬、李想下場造車時的熱血澎湃不同,對于造車這件事,雷軍顯得更為謹慎和理智,更像是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激流中,被卷進去的一位戰士,不得已進入,但只要入場了,就要為它全力以赴而戰。
從3月30 日下午,小米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準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立項”開始,關于小米造車的消息,就在朋友圈中刷屏。


身邊的朋友、相關的汽車行業群,也都在熱議小米將會如何造車,各種猜測都有,有人認為小米將會從車機先開始,也有人認為小米會選擇代工廠,長城汽車或比亞迪可能會是代工最好選擇。
所有的猜測,都在等待晚上小米春季發布會上雷軍的揭曉,不過,雷軍讓大家失望了,并未公布關于造車細節的事情,對于大家想知道的,小米會如何造車、造什么樣、代工還是自建工廠,雷軍都沒有回答。
雷軍只是分享了造車立項前后的糾結,以及他人生經歷中的三次蛻變,從程序員到管理者,從創業者到投資人,從互聯網到硬件,都是認知結構和人生閱歷的巨大翻新。
在談到要不要造車,雷軍直言第一感覺是很抗拒的,造車這個很時髦的話題,這些年來,在小米的高管會上偶爾也討論過,但直到今年1月15日,應董事會要求,小米才開始認真研究電動汽車行業。
在過去的75天里,小米管理層經歷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的深度交流,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兩次正式的董事會,進行了極為嚴謹詳盡的調研與論證,最終才做出了這個小米史上最重大的決定。
對于雷軍而言,剛剛過去的兩個月,是一段極為艱難的日子,因為小米又將迎接一次新的蛻變。
所有的蛻變,都需要勇氣,因為蛻變是疼痛。走出舒適區,進入全新的領域,一切從0到1再來一遍,這對于任何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被迫而戰
在這個時代的大浪潮面前,小米將何去何從?同行都在造車,如果你不造車,會不會落伍?智能生態會不會車跟手機是一件事?這是雷軍的思考,想明白這些,才能真正接受要造車這件事。
目前,手機市場出貨量已接近天花板,廝殺激烈。
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中國手機出貨量在2016年達到5.6億部高點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疊加疫情影響,全年出貨量為3.08億,比4年前減少近一半。
雖然小米已進入全球前三,但同樣面臨著向上增長的瓶頸,而尋找新出口,就勢在必行了。
正如智能手機占據了移動互聯網流量的入口,智能汽車極有可能成為繼手機之后,下一個超級流量入口。
對于小米這樣的手機廠商而言,如果下一個風口真的是智能電動汽車,那么選擇順勢而為,也是明智之舉。
再加上政策支持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文件要求,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將在2025年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
也就是說,接下來五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7%以上。而目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新能源汽車銷量僅占汽車總銷量的5%左右。
規模超過兩萬億美元的汽車市場,吸引著由科技互聯網公司組成的第三方造車新勢力,成為他們開辟新增長空間的重要戰場。
在政策上,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長期戰略定位,并提供了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征購置稅政策扶持。
各地方政府也正在積極支持新造車項目:2016年常州武進高新區5000萬元投資理想汽車;2018 年上海市政府引進了特斯拉;2020年合肥市政府70億元投資蔚來汽車;2021年,珠海國資通過格力集團和華發集團向Faraday Future投資20億……
在時代的浪潮推動之下,再加上小米董事會的支持,造車這件事,小米好像不做不行,雷軍也不得不重新全面去審視造車這件事。
另外,有行業認人士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時間窗口,已經非常有限,今年明年是關鍵,錯過了就沒有多少機會了。”
因此,小米選擇在當下官宣造車立項,也算是踏在了最好的時間點上,雖然相對有點晚,但至少造車新勢力踩過的坑,或許會不再踩。
雖然雷軍將小米選擇造車原因,歸結于米粉的支持,但不管怎么看,這都像是各種因素疊加而來的被迫而戰。
造車,小米虧得起
早在2013年,雷軍曾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并成為特斯拉車主。當時,他認為,馬斯克造特斯拉和小米一樣,“也是軟件、硬件加互聯網,鐵人三項”,電動車不新鮮,最重要的是應用了智能系統,而智能化是小米的優勢之一。
為什么小米能夠造成車?雷軍在自問自答中表示,因為小米對硬件、對互聯網都很懂。


一位行業人士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稱,“小米C端的用戶量以及IOT生態鏈,是它造車的最大優勢。”
不過,該行業人士也坦言,“這個市場品牌已經很多了,不管是誰要最后勝出都非常的難。”
除此之外,小米造車有什么?雷軍底氣十足地說,“有錢,虧得起。”
根據最新的財報顯示,小米在2020年全年手機出貨量為1.46億臺,全年營收2459億元,現金儲備1080億元。
有錢就有底氣,有錢就敢在造車這件事上保持長期投入的心態。
因此,在造車這件事上,小米要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能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
同時,雷軍將兼任智能電動汽車業務的CEO,親自帶隊出戰。
雷軍在發布會上,解釋了為何造車這件事要用全資的模式來干,主要是為了給米粉提供更完整的智能生態,全資模式可以所有的錢都是小米自己出。
這種模式的最大好處在于不會被資本所牽制,小米可以完全自己掌控造車的節奏,對小米汽車有完全的話語權。
不差錢的雷軍,在發布會上也凡爾賽了一把。
他說,在這兩三個小時里面,非常多投資行業的朋友們給他發了很大量的信息,都在問有沒有投資的機會。其實在過去的兩個半月的時間里面,也有不少投資業大佬提了各種各樣的投資的方案。
雷軍認為,只有和手機和生態鏈,把這些產品全部打通,才能給米粉提供無所不在的智能體驗。


總結來說,小米造車除了有1080億元的現金儲備,還有一萬多人的研發團隊,有穩健增長的全球第三手機業務,有最好的智能生態。而這些都是小米造車的底氣和實力。
造車路漫漫
有人說,智能汽車是一部大手機裝了4個輪子。這種說法,有點像當年李書福選擇造車時說的“汽車就是一個沙發加4個輪子。”
這種形象的比喻,一方面顯現出的是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一種對造車的樂觀態度;但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對造車難度的低估。
對于造車這件事,雷軍非常清醒和理智,他非常清楚汽車行業的風險,汽車工業非常復雜,投入巨大無比,動輒就是幾十億上百億的投資,而且周期特別長,至少要干三五年才能見效,弄得不好就很容易翻船,掉到坑里去。
作為外行,想搞懂這些絕非易事。但雷軍也絕非完全的外行。
公開資料顯示,小米在2014年投資了地圖廠商凱立德;2015年雷軍創立的順為資本投資了蔚來;2016年和2019年,順為資本兩次投資小鵬;2020年4月,小米又以戰略投資者身份參與車載服務系統廠商博泰的B輪融資。
多次在汽車領域的投資,讓雷軍早以看清楚造車到底會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這也是他之前遲遲未能下定決心去親自造車的一個原因。
手機廠商跨界造車,也必然意味著將面臨更多挑戰。
就拿找代工廠來說,相比做手機,造車想找個代工廠沒有那么容易。手機廠商想要獨資造車,對于代工廠的選擇就需要做諸多考量。
特斯拉CEO馬斯克曾直言,“與手機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車非常復雜,你不能去找富士康這樣的供應商,然后說‘給我造輛車’。”
小米還未透露,是選擇代工模式還是自建工廠模式。但從過去的做手機以及智能硬件經歷來看,小米選擇代工模式的可能性最大。
但不管如何,對于小米造車這件事,朋友圈中的諸多好友都持看好,他們給出的原因基本都是,“看好雷軍這個人,他做啥都會成功”,“在過去11年里,小米已經做成了非常多的產品,也一定能造出好車來”,甚至還有網友調侃,“小米汽車,年輕人的第一臺車。”
造車路漫漫,相信當下的雷軍已經做好了準備,期待,小米汽車早日到來!


最后以雷軍演講的話收尾:
我決定了親自帶隊,這將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創業項目。我深知做出這個決定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這個決定意味著,我們要做好在全力沖刺至少5~10年的準備,我們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全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