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當地時間3月12日,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認定華為、中興、海康威視、海能達和大華五家公司“對美國安全構成威脅”。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宣告的影響是深重的,被提及公司的部分通信產品和服務或將在美國境內被拆除。

報道中,FCC在其官網公布聲明中稱,根據《2019年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規定,這五家中國企業的通信設備和服務被發現了“對美國國家安全或美國人的安全構成不可接受的風險”。
FCC對于五家公司認定的“對美國國家安全”覆蓋的設備和服務進行了說明:指定了華為和中興生產或提供的電信服務,包括使用該實體提供或生產的電信、視頻監控設備和服務;指定了海能達、海康威視、大華生產或提供的視頻監控和電信設備,包括使用該實體提供或生產的電信或視頻監控設備和服務,認為其在一定程度上將用于公共安全、政府設施的安全、替代基礎設施的物理安全以及其他國家安全的目的。
海康威視在得知這一消息后表示強烈反對,海康威視聲明公司不應該被FCC放在名單之中,并表示將權衡選項,探討未來如何回應無根據的指控。

此前消息顯示,《2019年安全和可信通信網絡法》是特朗普執政期間在2020年3月簽署通過的,該法一直以來作為其清除更換中國網絡設備的行動依據,雖說此前FCC就已經認定華為和中興構成“國家安全威脅”,不過此法是標志著美國從法律上正式在官方上“去華為化”和禁止官方購買我國部分企業網絡設備。
新加坡《聯合早報》原因專家觀點評論稱,這一舉動正預示著拜登政府或將繼續推進中美科技戰,也有可能成為美國說服盟友拉起反華科技聯盟的論據。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拜登政府開始“漏出獠牙”,大刀闊斧“繼承”此前中美科技戰遺留的法條,甚至繼續“下毒手”,華為就是第一個被“開刀”的。
當地時間3月12日,路透社報道顯示,拜登政府已通知部分華為供應商,在此前已批準的對華為的出口許可基礎上增加更為嚴格的條件,進一步限制這些企業向華為供應可用于5G設備的產品。
修訂版的“5G禁令”已在3月9日生效,雖然美國商務部發言人稱許可具體的內容必須保密,不過仍然可以知道的是,這一禁令將繼續破壞供應商與華為簽訂現有合同,或許有些合同在原本出口許可上已滿足條件,但在新禁令生效后可能致使部分現有合同無法繼續履行。
此前其實就有消息透露出拜登政府想要繼續“封殺華為”的跡象,今年2月據techcrunch報道,拜登商務部長提名人吉娜·雷蒙多(Gina Raimondo)回應參議院共和黨人問題時,前羅德島州州長雷蒙多表示,拜登政府可能不會急于將華為從黑名單中刪除。猶猶豫豫的態度中,其實潛藏的“獠牙”就早已蓄勢待發。
雖然之前在2月11日時,美國拜登政府正要求聯邦法院暫停抖音海外版TikTok和微信海外版WeChat的禁令,以便重新審查該應用程序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威脅,拜登政府還承諾了將積極解決導致汽車制造商和其他美國行業暫停生產的全球芯片短缺問題。但暫停并不意味著完全結束,實際上國內仍然需要繼續面對被指認“安全威脅”的風險。
因此,基于此,21ic家認為,近期事件對我國行業發展的啟示是:
1、繼續推進半導體產業技術發展,加速國產化進程仍是首要任務之一。從近期新聞來看,特朗普政府此前針對國產化進程的種種條款仍然是一種隱患,而拜登政府已經正式亮出其“獠牙”,可見在禁令的執行的方針總體是不會變動的,在禁令的執行上是“換湯不換藥”,甚至是變本加厲的。不過近期在“兩會”期間,新一代人工智能、集成電路、5G和6G網絡部署、物聯網、工業物聯網、車聯網被提及,利好半導體行業政策正在不斷制定和被披露,國產企業正在不斷宣布最新突破成果,由此可見國產化已經在“開花”。
2、“以法治法”,綜合利用立法、執法、司法的手段。去年9月,中國商務部發布《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今年1月,中國商務部繼續發布《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在潛在風險中,中國也有了越來越好的舉措。